正文 中國高校的藝術教育與人才的培養(1 / 3)

專家論壇

作者:章 華

內容摘要:目前,我國每一所高校都製定了細致的人才培養方案,而且幾乎每一個方案都額外強調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然而,作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重要手段的藝術教育卻尚未給予足夠的關注,更沒有形成一個卓有成效的“體係”,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我們急需建立一個以美學、藝術史、藝術創作和藝術批評等相關課程為基礎,輻射不同的文理學科和校園文化,麵向每一個學生的藝術教育體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潛力。這不是一個想當然且強製執行的“機製”,而是一個為師生們所喜聞樂見、大膽幻想、自我表現、體驗情感、催生靈感、養成創造性思維的學習氛圍。

關鍵詞:

藝術教育 美學 藝術史 藝術創作 藝術批評 創造能力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藝術教育,自20世紀初伊始,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多數情況下,我們的藝術教育還是局限於藝術類院係的教學活動,被理解為專業的、狹義的教育概念,廣義的、在普通高校麵對全體學生的藝術教育基本上還處於起步階段,而且在認識上和觀念上依然滯後。沒有藝術史論教師、沒有正規藝術史課程、沒有藝術史學科的萬人大學。有限的藝術教育主要依賴於少量的藝術作品欣賞課,並且僅僅以通識教育或素質教育為目的,沒有提升到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高度。比較嚴肅的美學原理和藝術概論課則主要局限於相關的藝術類學生。比如美學原理可能是人物形象設計專業的必修課,因為根據正常的理解,那是關於美的工作,所以美學知識也就是必須的。藝術概論往往是麵對眾多藝術類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在某些高校也被列為公選課,其中的好處是在短短的一學期每周兩節的課程內,將包括文學、戲劇、音樂、建築、中西繪畫、民間藝術等全世界主要的藝術形式一網打盡,使不少人誤以為“藝術教育”就此功德圓滿。

美學原理和藝術概論的課程內容包羅萬象,麵麵俱到地歸納分析各門類藝術的理論特征,因此,在多數高校都有開設。其教學模式主要表現在大量現成的有關概念和定義的傳導和記憶,不可避免地將藝術教育核心性的東西──藝術作品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對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來說,這樣的學習隻有被動地聽講和記憶,沒有創造性的思維激勵,教學效果也就不理想,離藝術教育和培養創新意識的目標則相差更遠。而且,藝術概論也屬於美學的範疇,兩門課難免有大量的重複內容,成為教學上的弊病之一。在本質上,兩者都屬於關於藝術的“道理”或理論,如藝術和美的本質、形式門類、發生發展、創作規律、審美本質、作品構成和屬性,等等。①兩課的講授方式基本上就是滕守堯先生所指的“由理入道”,目的在於藝術有關知識的理論傳授和解惑,從而將高度感性的東西變為高度理性的知識。②顯然,如果教師沒有特殊的興趣愛好,學生基本上接觸不到具體的藝術作品,或者隻是被動地觀看少量作品,用以支持或證明某理論概念。孤零零地用以舉例說明的作品也就隻能是過過目而已,難以達到藝術熏陶的效果。何況一個教師知識麵畢竟有限,真正詳盡了解藝術的各種形式和風格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隻能盡其所能地減少誤導學生的概率。因此,藝術教育在這裏也就基本上變成了枯燥的理論知識的傳授,難免讓普通專業的本科生知難而退,使教學偏離教育的初衷。

如果使用美國“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簡稱DBAE,即以美學、藝術史、藝術創作和藝術批評為基礎)這樣的模式來衡量,我國普通高校目前所實行的藝術教育是內容趨於單一的教學活動。在專業的藝術院校情況要好很多,但對普通高校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除了少量藝術概論或籠統的中外史論課,基本上就是技能課程了。而對廣大非藝術類學生,除了有可能選修的概論課,隻有少量的藝術欣賞課而已,如大學美術基礎與欣賞,未能形成一個幾門藝術學科相互交叉、補充和促進,以作品為中心的有機體係。而且藝術欣賞課往往定位模糊,上課的教師常常是畫畫的或搞音樂、戲劇的專業教師,對具有一定理論色彩的課程普遍缺乏興趣而勉為其難,卻又不被管理者所理解。而且在“選修課”這樣的觀念下,藝術類課程都難以進行正規的、富有學術性的講授。在這樣的局麵下,藝術教育的優越性不可能得到體現,教學上也就容易淺嚐輒止,滿足於作品的“欣賞”或一些藝術“道理”的認知。學生隻有被動地聽和死記硬背既定的理論去應付考試,這樣的學習很難成為開發智力和培養創造力的途徑。學生也無法由此進入藝術並從中得到教化,更不可能真正促成思維方式的改變,形成良好的創新意識。因此,我們的藝術教育要提高,這樣的教育局麵急需改變。

美學是藝術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很明顯,作為人文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美學教育需要麵向全體學生,但這種“麵向”並不是利用“必修課”的強製,而是要針對普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進行設計和授課。因此,在普通高校本科層次的教學中,麵對全體學生的美學教學不應以高難度、專業性的美學原理或藝術概論課程模式出現,而應以輕理論灌輸、重作品賞析的藝術美學或藝術鑒賞之類的通識教育課程來展開,再逐步過渡到碩士或博士層次的“原理”或“概論”。一個核心點是,通識美學教學不應過度偏重於美的概念、本質、規律、存在形式和原理等的研究,也不應過多關注美學史的發展和美的探索曆程,更不必進入一種道德教育和世界觀追求的層麵,而是要更多地討論藝術品及其相關的藝術美的鑒別和欣賞問題。③

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美學通過對美的一般規律的探討和美感的解析,也是為了打開學生的思路,提升他們對藝術品的理解,培養思維分析能力和技巧,進而發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學也是對學生固有的和潛在的認知能力、思辨和判斷等能力的哲學性的引導和發掘,培養他們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如果他們的學習超出他們的理解能力範圍,陷入艱澀的美學理論和定義的掙紮之中,這樣的教學是不會有多少成效的。因此,大學本科階段的非專業美學教育有必要以藝術品為主要議題,注重學生對藝術品的直接體驗和美學認知,由此引導他們對藝術品的鑒賞和批評性的反思。

藝術作品是藝術的真實存在和載體,是人類審美活動的集中體現,也是審美關係主客觀結合的最高形式。④作為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及其生活和藝術實踐的結晶,藝術作品同時也蘊含著曆史和文化的長久積澱。由於藝術家的人生經曆、思想情感、情趣愛好、文化修養等的差異,也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創造技巧和千變萬化的藝術作品,並從中體現了人類對自身和世界的把握與理解。同時,藝術品的感性和直觀的形象性也是學生能夠較好進入藝術的根本。在美學課程中運用一定的抽象、簡化、綜合、歸納、分析等理論方式訓練後,在審美性和情感性的意識活動的共同作用下,學生將能夠較好地把握作品的內在關係和必然規律,從而使我們的教學接近藝術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