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園地
作者:李利斌
眾所周知,語文課是基礎,學好了語文,理解理解能力增強了,其他課程的難題相對會減少一些。走上社會,與人溝通,和人交際,離開語言文字寸步難行。所以,教好語文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的重任。怎樣教好語文是一個重大課題,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教學多年,以下是筆者的一些體會。
1 講究提問的藝術性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教師不諳熟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容易成功的。”說明課堂提問是授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是教師不可忽視的,這項任務十分艱巨、不可拖延,又迫在眉睫。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想學生提問,也讓學生產生疑問,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開始一次心得學習,就是從零開始,這時教師和學生要於無疑處生出疑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恰當地提問,巧妙地提問,教與學愉快地進行,學生能自主地思考,有深刻的感悟,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在教學《最苦與最樂》這一課時,筆者問學生:“你們生活中有沒有最痛苦與最快樂的事情呢?”學生興趣來了,各抒己見。他們舉了好多他們認為最痛苦與最快樂的事情,如生活中失去親人最苦,上學最苦,沒錢花最苦;交許多朋友最快樂,和最喜歡的人過生日最快樂,甚至有一位學生有趣的說戀愛中的人最快樂……當然,筆者一一作了較客觀的點評(表揚較多),同時也參與其中,告訴學生自己最快樂的事是考上大學。接著,筆者給他們講了在讀大學時的許多快樂、有趣、難忘的事情,學生聽得很投入,從他們的眼神中筆者讀出他們的憧憬與夢想,便做了簡短的小結:希望大家努力地去追求各自的夢想,做自己認為最有意義、最快樂的事情。伴著鈴聲敲響,師生一起走過一節和諧的課堂,身心舒暢地走進知識的殿堂,並坦誠交流,感悟生活。
2 培養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動
學生之間的互動,為他們搭建了一個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的平台,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了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感到有話要說,有題要問,不再感到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主動探究。通過互動,充分讓學生去交流、討論,即讓知識傳遞知識。這樣,不會、不懂的學生可能在討論中學會了,聽懂了,而那些已經學會的學生在討論中也會有新的收獲,他們在討論中是共同成長的關係。
3 激發興趣,增強學生求知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強調“興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學生樂於學習。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有了教師的指導,加上自己的興趣,學習起來就如虎添翼,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獨立自主地開展學習,從中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它的開設和探索是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趨勢。用蘇霍姆林斯基鞭辟入裏的話來說就是:“隻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學習的教育。”
4 和學生做知心朋友
師生良好愉快的交往,可以構建互動的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學質量則不言而喻。和學生做知心朋友,作為教學中的一環,也是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每一個變化,每一點成長,注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和誘導,使每個學生都發展順利。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注重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彼此補充,不斷進步。
5 注重學生的接受方式
學習方式隨著時代的前進,要有所轉變,這也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原有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基本上就是填鴨式,要打破傳統觀念,以學生為主體。福建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餘文森認為:“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傳統學習方式對學生的興趣形成壓抑,嚴重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這種學習方式不轉變,會墨守成規,教育會裹足不前。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關鍵,也是教師最應該牢記於心、應用於時時刻刻的。
總之,要打造語文高效課堂,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輕鬆,教師要努力拚搏,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奮鬥!隻要堅持不懈,勇於研究,語文課堂教學一定會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作者單位:河北省涉縣原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