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60歲以上老人阿爾茨海默病影響因素研究
論點摘編
尚穎、黃福開、羅遠帶、武鵬、黃雪、魯星燚、甄麗芳、胡賢達在《中國藏學》2015年第2期上發表文章,《2014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關鍵點》指出超過500萬的美國人患有這一疾病,平均3個老年人中有1個帶著阿爾茨海默病去世,每年大約有50萬人因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去世。藏族世代居住於高原上,有其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而針對藏族的阿爾茨海默病患病影響因素,目前未見有報道。2014年5月至9月,調查組在青海藏族聚居區對長居本地的60歲以上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及第一陪護人進行自主設計問卷調查。經過單因素回歸分析和多因素回歸分析,認為藏族的宗教行為可能有益於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這可能為我們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白馬藏族信仰與神靈體係的田野考察
格桑卓瑪、楊士宏、班旭東在《中國藏學》2015年第2期上發表文章,近30年來,隨著學術界對生活在甘川交界甘肅文縣鐵樓、四川平武、九寨溝等縣鄉的白馬藏族族屬、語言支屬研究的深入,由此帶出對白馬藏族宗教信仰的討論。多數學者認為其宗教文化形態還處在原始信仰階段,屬自然崇拜;也有學者認為其宗教信仰為苯教,甚至具體到“斯巴苯”階段;還有人認為其宗教信仰為道教和自然崇拜、民間信仰的摻合。文章通過對生活在四川省綿陽地區平武、九寨溝和甘肅文縣鐵樓鄉白馬藏族信仰與神靈體係的考察,發現白馬藏族的宗教文化中,苯教仍然是其信仰的主流,且較完整地保留著它的原生形態,同時呈現出與佛、道及民間信仰等宗教文化共生並存的現象,顯然係不同民族文化在特定地理邊界上碰撞、融合的多元呈現。
1921年西藏新派駐京僧人述論
邱熠華在《西藏研究》2015年第4期上發表文章,曆史上西藏駐京僧人的主要職能是傳播藏傳佛教,協助處理政教事務。1911年武昌起義的浪潮席卷全國,消息傳到西藏後,清朝駐藏軍隊內部首先嘩變,並發展為駐藏清軍與西藏軍民之間的爭戰。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之間原有的許多溝通渠道不通暢,因此,駐京僧人成為溝通西藏地方與中央關係的主要渠道,其政治職能大大增強。在1920年後的十多年裏,頓珠汪結、楚稱丹增和降巴曲汪等西藏新派駐京僧人往返於北京、南京與拉薩等地的一係列活動本身,便是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保持關係的明證,具有積極意義。在這一時期,西藏地方多次按例選派僧人赴京任職,客觀上維護了中央與西藏地方之間的關係。
冬蟲夏草產地的政治和文化傳導——阿尼瑪卿山蟲草社會的經濟人類學研究
範長風在《西藏研究》2015年第4期上發表文章,阿尼瑪卿山蟲草經濟經曆了三個不同形態和階段:開放式的散挖階段,人們爭相湧入草原采挖蟲草,個人獲利,草原生態破壞加劇;禁而不止的限采/禁采階段,草場承包製推行之處有名無實,外來人口難以控製;合同承包的市場經濟階段,草場承包製推行,草場收益和管護歸牧民,政府從利益相關者轉變為社會服務者,社會、市場和草原生態步入有序軌道。政治傳導給蟲草社會帶來一係列正負反饋:牧民生計機會與草原生態壓力;蟲草經濟的繁榮與草原不可持續;市場波動與貪腐之風。文化傳導在經濟領域的強弱是由社會語境決定的。
藏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探討
徐學書、喇明英、廖海亞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上發表文章,成都市藏族流動人口占全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總量三分之二,其服務管理工作是成都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的重點之一。本文在對成都市藏族流動人口的數量及發展趨勢、人口分布及其特點、人口結構與就業狀況、流動原因與主要特征、市民生活適應性、城市生活的主要訴求等基本現狀,以及現行的相關服務管理政策措施、服務管理網絡與信息平台、相關服務管理體製機製、目前藏族流動人口享受的居民待遇、服務管理工作的主要經驗與不足等方麵進行全麵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從製定專門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製政策、完善基礎信息采集機製措施、加強針對性機製政策建設和服務工作等方麵,對提升成都市藏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水平的機製政策和措施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