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1892年出生於東京。
芥川龍之介出生後不久,因為母親生病,不得不送給舅父芥川道章家寄養,後成為芥川家養子,更姓芥川。舅父是沒落武士出身,雖有薄產,但還需依靠供職的薪金過活。養父尚喜南畫與俳句,居住地區又是江戶時代文人墨客萃聚之處,芥川自幼在這樣一個文化藝術氛圍濃鬱的環境中生活,因此熟通琴棋書畫。
他自幼聰明、好學善思,但體弱多病,神經異常敏銳,少年時期就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表現出濃厚的文學興趣。1913年中學畢業,以優等生被優先錄取在東京高等學校學習。
大學時代,他更廣泛地接觸了西方文化,尤其是19世紀末的西方文學對他影響更深,如斯特林堡、法朗士、波德萊爾、王爾德、愛倫·坡等作家,正如他自己所述:“我也是在19世紀90年代的藝術氣氛中成長起來的”(《萩原朔太郎》)。這初步形成他的人生觀和藝術觀:在思想傾向上,他有早期法朗士的懷疑主義思想和波德萊爾的悲觀厭世情緒;在藝術觀念上,他有王爾德的唯美主義的美學觀。他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嚐試,參加了“新思潮”文學組織,並是其中得力的一員。後來經文友的介紹加入了夏目漱石的“星期四聚會”,成為夏目的門生。在夏目指導下進行創作,取得了文壇上的名聲。
大學畢業以後,在海軍軍官學校任教。這時期出版了小說集多種,成為當時知名的作家。1919年3月辭去教職,加入“每日新聞”社,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921年3月曾被新聞社委派到中國考察,先後旅行了上海、杭州、南京、武漢、長沙、北京、沈陽等地,因身體健康不佳和中國動亂,不得不提前回國。在中國,他遊覽了許多名勝古跡,結交了不少中國名士,也目擊了日本帝國主義者的侵略給中國造成的災難,這些內容都寫進了《中國遊記》裏。
芥川龍之介晚年過著“多事、多難、多憂”的日子。他身體病弱,精神恍惚,由於社會矛盾的加劇引起思想的恐慌愈來愈嚴重,加之家族經濟的負擔加重,使他悲愁難消、痛苦難解,終於在1927年7月24日淩晨服毒自殺。他的死是社會問題。他在遺書中說他“對未來懷著莫名其妙的不安”(《致友人書》),正是因為這種不安的感覺導致出自戕的行為。這體現了一個敏感的小資產階級作家在動蕩不安和矛盾加劇的社會麵前的恐懼感和絕望感。
芥川龍之介一生創作了中短篇小說一百多篇,還寫下不少童話、小品、隨筆、劄記、評論、戲劇等等,他為日本人民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學遺產。他在藝術上精益求精,苦心孤詣,所以篇篇作品構思奇巧、寓意新穎、俊逸精當,構成一個絢麗多姿的藝術世界,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因之他被稱為日本近代文學中的“短篇小說巨擘”;又由於他的作品奇特、別致、詭譎,所以他又被稱為曠世的“鬼才”。他的文學成就是巨大的。正因為如此,一些文學評論家把他那個時代稱之為“短篇小說全盛時期”。
芥川龍之介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以他辭去教職而專事文學事業的1919年為界,前後兩期在創作傾向、藝術風格方麵,有很多不同。
第一個時期是以曆史小說為主,他發揮了自己學識豐富的特長,廣采曆史軼事、傳聞,寫出了眾多的特色鮮明的曆史小說。他的兩篇成名作品《羅生門》(1915)和《鼻子》(1916)都取材於日本古代故事文學集《今昔物語》,利用曆史的場景,寫出當時日本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和事。《羅生門》寫在古代平安朝末期,災難橫生,京都荒涼,一個被解雇的仆人走投無路,來到羅生門樓避雨,見門樓上屍骨如山,一個瘦弱老婆在拔死人的頭發。他本想申斥老婦的不義行為,轉念在生死攸關之時無道德觀念可言,旋即持刀脅迫老婦,剝其衣裳而去。《鼻子》描寫一位寺院方丈,鼻子長半尺,受人譏笑,使他甚為苦悶。他多方求助偏方,使鼻子短如常人狀,但又招來更多的人訕笑,這更使方丈不安,以致日夜苦惱,忽然一夜鼻子長如以往,才使方丈安心。這兩篇作品,洗練精悍,立意奇巧,而且語言幽默、詼諧,得到夏目漱石很高的讚賞。前篇借用仆人的轉念,深刻地揭示人們在生死關頭,隻為個人打算的自私自利的心理;後者以方丈鼻子受盡別人的嘲弄,披露了人們專以別人不幸而快慰的陰暗心理。盡管作品讓人忍俊不禁,但其背後卻潛藏著作者的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他把人情的冷漠看成是人類墮落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