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紮堆”並非都值得鼓勵
新論摘編
“新聞紮堆”現象的出現,首先是媒體議程設置的結果。在某個有較高新聞價值的報道出現之後,很多媒體的第一反應就是在本地尋找相似的新聞線索,這樣既能貼近本地受眾,又能參與到輿情“合唱”之中,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輿論搭車”。
這種“搭車”“傍熱點”有一定積極意義。事實上,我們很多規章製度的建立和完善,最初都是由一些個案和相關報道推動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並非所有的“新聞紮堆”都值得鼓勵。比如,某地出現一些很低俗的社會新聞後,也有媒體忙不迭地湊熱鬧,最終隻會損傷媒體公信力。
隻要尊重新聞規律、遵守職業規範、關注民眾的利益訴求、推動問題的解決,即使出現“新聞紮堆”也是正常現象。善用媒體話語權,讓更多聲音受到應有的關注,讓更多問題得到正視和解決,才能寫出有力量的報道。
(易豔剛/《京華時報》)
傳媒人才的流動趨勢
1、近幾年,從傳統媒體裏出走的傳媒人才,仍將占據人才流動的主要部分。
2、在傳統媒體有多年沉澱的運營人才將會加速流失,多奔向具有前景的互聯網公司。
3、由於媒體融合的力度加大,傳媒集團內部人才流動也將加劇,技術、運營,乃至數據分析等專業人才在傳媒集團中的比例將逐步上升。媒體融合將促進人才結構的變化。
4、現在的傳媒集團人事製度,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以用戶為核心、以產品為導向的人才配置,將促進人事管理模式向人力資源運營模式轉變,傳媒人才市場價值的重估將成為必然。
5、傳統媒體雖然在走向衰亡,但具有良好福利待遇和企業文化的傳媒集團,將會以市場化手法,重金吸引媒體人才回流。
6、一些政府部門的微信公眾號和新媒體運營,包括一些企業的客戶端,將成為媒體人才的流入窪地。
7、有更多的傳媒人才離職,自主創業,或者經營微信公號等社會化媒體,或者從事“互聯網+企業”的創業。
8、在強調技術人才的價值的同時,媒體對重量級的內容生產者的需求將重新成為剛需。
9、媒體融合將改造傳統媒體,隨著融合的深入,人才由此及彼的流動,將不再具有上述明顯的流動痕跡,成為正常流動的“新常態”。
10、傳媒人才在傳媒內的利益分配機製,將會出現靈活而有效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