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論文(16)(3 / 3)

清初建旗時,杜爾伯特旗編組有64個牛錄。牛錄是滿族軍政體製,屬旗下的行政建製。但牛錄和後來編組的佐領,在杜爾伯特慢慢湮滅,沒有演變成地名,而蒙古部落體製的“努圖克”卻成為重要的地名。明末,阿都齊的6個兒子分牧杜爾伯特草原,各自分封有遊牧領地——努圖克,分別稱古爾本努圖克、杜爾本努圖克、塔本努圖克、道蘭努圖克、阿爾本努圖克、阿爾本訥根努圖克。這6個由血緣集團占有的遊牧地,逐漸成為行政、經濟組織,成為杜爾伯特著名的地名。東北光複後,恢複努圖克體製,努圖克成為杜爾伯特旗鄉鎮一級的行政建製。

清末及中華民國以後,蒙古旗地放墾,在墾區設立地方行政建製,造成“旗、縣分治”,自然就有新的行政建製名稱相伴而生。

清末,清廷對蒙古旗地放墾,開始出現了與墾荒有關的行政建製名稱與地名。光緒三十年(1904年)設立杜爾伯特旗荒務行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設立杜爾伯特旗沿江荒務行局,對杜爾伯特旗大片土地進行移民開墾。放墾後,清廷著手分割杜爾伯特旗地,在中東鐵路左側的墾區內先後設立了安達廳、青岡縣。安達,蒙古語意為結拜兄弟、朋友。安達一帶為杜爾伯特道蘭努圖克遊牧地,清中後期,是杜爾伯特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接著,清廷又在旗境西部、南部沿嫩江岸邊的三個驛站即他拉哈站、多耐站、溫特河站及和吉蒙克山地區開辟了時字段、和字段、年字段、豐字段四個墾區,並設置武興設治公所管理之。

中華民國政府繼續在杜爾伯特旗境內移民墾荒,在安達縣北部先設立東集鎮稽墾局,後升為林甸縣。又於多耐站設置杜爾伯特旗荒務辦事處,新開辟了民字段、康字段、物字段、阜字段等四段墾區。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時、和、年、豐、民、康、物、阜八段墾區基礎上設立了墾區行政管理機構——泰康設治局。泰康設治局將管轄的八段墾區改設為6個區,即第一區駐溫特河站(今泰來縣時雨村)、第二區駐多耐站(今杜爾伯特縣泰和村)、第三區駐他拉哈站(今杜爾伯特縣他拉哈鎮)、第四區駐八家戶(今肇源縣富強鄉)、第五區駐對喜鎮(今大慶市興隆泉鎮)、第六區駐五麵井(今杜爾伯特縣一心鄉五麵井屯);民國十九年(1930年),又將6個區改稱為鄉,第一區稱時雨鄉、第二區稱泰和鄉、第三區稱永年鄉、第四區稱豐南鄉、第五區稱興農鄉、第六區稱豐北鄉。中華民國政府還將杜爾伯特旗原有的6個努圖克改建為“族”,出現了一族、二族、三族、四族、五族、六族、七族、八族等新區劃名稱。“偽滿康德元年(1934年),8個族共轄114個屯。”[3]這些行政建製與地域名稱,記載了清朝與中華民國政府在蒙古旗地通過移民墾荒施行的民族壓迫與資源掠奪政策,記載了杜爾伯特旗境域由四萬多平方公裏銳減到六千多平方公裏的曆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