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爾伯特 千年史話
——為《杜爾伯特叢書》序
波·少布
欣悉杜爾伯特文化研究會編輯出版《杜爾伯特叢書》,深感欣慰。值此《杜爾伯特叢書》即將陸續付梓出版之際,杜爾伯特文化研究會會長包玉林先生囑我寫序,貿然應允。
從現有文字史料和近幾百年田野考古成果分析研究,東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坐落在東北鬆嫩平原的杜爾伯特草原,亙古以來就有人類活動。從其境內的哈拉海、釣魚台、夾溝、官地、大山、石人溝、西龍坑、腰五代等原始社會遺址發現的各種石器、陶器、灰坑、魚骨、獸骨來看,遠在新石器時期這裏就有人類長期居住,從事漁獵生產,創造了史前文明。
進入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五千年來,東北廣袤的大地養育的諸多古代民族都曾西進南下,入主中原,建國稱帝,形成中國曆史上南北大融合的局麵,促進了華夷互變,造就了中國大一統的格局。起源於東北大興安嶺的蒙古族,西遷並統一蒙古高原,然後西進橫掃歐亞、南下逐鹿中原,建立元帝國,不僅為現有中國疆域版圖,也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礎。蒙古族發祥於東北,東北是她興盛輝煌的起點,也是她引領中華走向世界的起點,在千百年的發展中,她也為東北的文明演進創造了輝煌。據史料記載,早在遼末金初,蒙古“朵兒邊”部落就已來到東北的鬆嫩平原,駐牧杜爾伯特草原。從“朵兒邊”部落到後來的嫩科爾沁“杜爾伯特”部落,在宋金對峙、元朝一統、明清遞進的中華曆史文明演進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杜爾伯特文明發展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十分鮮明,其名稱史籍記載已有上千年曆史。它在史料中既是行政建製名稱,即指清初建立的杜爾伯特旗和新中國建立的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也是部落名稱,即指古“朵兒邊”部落和後來的嫩科爾沁“杜爾伯特”部落。“朵兒邊”與“杜爾伯特”,是蒙古語用漢字同義異記,蒙古語意都是“四”的意思。
杜爾伯特之地曆史悠久,從文字記載來看,公元5世紀初葉,北魏永興二年(410年),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至8世紀中葉,夫餘遺人曾在這裏建立過豆莫婁(達莫婁)國,長達三個多世紀,後不見史載。唐朝中葉,公元725年至907年唐亡,這裏又是室韋人的樂園。10世紀初葉,公元907年建立遼國,這裏成為契丹人涅剌拏古部和突呂布室韋部的牧地。到12世紀,公元1115年建立金,杜爾伯特地方納入金國版圖。天會二年(1124年),金朝廷將在綽爾河流域的蒙古“朵兒邊”部(成吉思汗第十一世祖都娃鎖豁爾之四個兒子後裔)遷至嫩江東畔鬆嫩平原,歸屬金代肇州。此為蒙古人棲息此地之始,也是此地稱“杜爾伯特”之始。“朵兒邊”人居住的地方,沿嫩江東畔,由南向北建立了很吉日格、前新、哈拉海、喇嘛倉、好田格勒、波布代、土城子等城堡,由朵兒邊人駐防,朵兒邊人成為金國守邊和采東珠的貢民。13世紀初葉,公元1206年建立蒙古帝國,這裏成為成吉思汗季弟貼木格斡赤斤國王的封地。元朝設立遼陽行省,杜爾伯特歸屬開元路。此時朵兒邊人雖不再駐防邊城,但仍是采東珠的貢民。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設奴爾幹都司,杜爾伯特歸福餘衛。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前後,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之第十四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率科爾沁萬戶左翼越大興安嶺至鬆嫩平原,稱嫩科爾沁烏魯斯(國)。後來,奎蒙克塔斯哈喇長子博第達喇之第八子愛納嘎分牧朵爾邊之地,征服其部眾,沿用其名稱,為杜爾伯特部。17世紀初葉,皇太極為後金國主時(1631年),科爾沁部首領奧巴率嫩科爾沁本部南遷西拉木倫河流域後,留在鬆嫩平原的杜爾伯特部落疆域擴大,西至嫩江,東至通肯河,南至郭爾羅斯,北至烏裕爾河下遊流域。有清一代,杜爾伯特旗歸屬內蒙古哲裏木盟。20世紀初葉,杜爾伯特旗從內蒙古劃出,歸屬黑龍江省。民國初蒙地放墾,原杜爾伯特旗轄區內的安達、青崗、明水、林甸、太康等地分別以廳、設治局、縣等名義劃出單獨設治,其中太康兩分兩合,最後仍屬杜爾伯特旗。1932年建立偽滿洲國,杜爾伯特旗歸屬龍江省。新中國成立後,杜爾伯特旗劃歸黑龍江省。1956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改為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至今。20世紀50年代開發大慶油田,又將喇嘛甸子等地劃出。杜爾伯特現有版圖,南北平均長102.9公裏,東西平均寬60公裏,總麵積6176平方公裏,合926.4萬畝,地理位置於東經123°45′—124°42′38″,北緯45°53′—47°8′40″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