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環境管理會計的環境成本淺析
會計與金融
作者:郭博嫄
【摘要】在全球環境意識逐漸增強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對環境管理會計及其實施的必要性進行簡述,隨之引出環境管理會計的核心——環境成本。然後,對環境成本的定義、分類、曆史發展做了簡單介紹,隨後重點闡述不同的環境成本應如何選擇不同的計量屬性進行計量,以提高環境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關鍵詞】環境管理會計,環境成本,環境成本計量屬性
一、背景介紹——環境管理會計
隨著全球環境意識的日益增強,環境因素已成為影響企業戰略和經營活動的主要因素,企業的經營目標逐漸開始從為股東負責,追求股東價值最大化,轉為為眾多的利益相關者負責,追求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從而在此基礎上,實現企業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因此,這就要求企業在日常管理中引進環境管理會計這一新的計量方法,為其可持續盈利的戰略服務。
環境管理會計,利用一係列方法對環境成本進行確認、計量和分配,將環境成本融入企業的經營決策中,並將有關信息傳遞給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企業可借此更好地了解其當前發生的環境成本的來源和動因,認識企業的行為在產品壽命周期的各階段、價值鏈的各環節的環境影響和相關的成本、收益,從而更好地對其進行管理,通過與改進產品設計、生產流程、作業成本管理、全麵環境質量管理等活動相結合,有效地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減少未來環境成本的發生,改善企業的社會形象,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實現環境目標和財務目標的趨向統一繼而達到雙贏,最終促進可持續盈利目標的實現。
二、環境成本綜述
在企業引進環境管理會計為其經營活動服務的過程中,環境成本的確認、計量則成為其核心。環境成本可追溯至1912年,庇古在其《福利經濟學》中提到應根據汙染程度對排汙者進行征稅,使其社會成本和個人成本相等這樣的經濟手段來管理環境汙染問題。而後,比蒙斯和馬林分別在1971年和1973年指出:企業應當將其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造成的環境汙染所帶來的社會成本考慮在企業會計的成本計量體係中,使其外部成本內部化,降低外部不經濟。1995年,美國環保局EPA發布了《企業管理的工具一環境會計介紹:關鍵概念及術語》,該公告提出了環境成本的概念,以及可能發生的環境成本及其分類。而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發布的第14號解釋公告——《損失金額的合理預計》很好地解決了環境損耗的計量問題。
綜上,環境成本是指企業因預防和治理環境汙染而發生的各種費用支出,以及由此而承擔的各種損失。具體來說,環境成本應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環境汙染預防成本,指企業為了預防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環境汙染的產生而發生的成本;環境汙染治理成本,指企業為了治理由生產經營活動造成的環境汙染而發生的成本;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成本,指企業為了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以及使用後廢棄的產品和包裝物進行回收再利用而發生的成本。環境損失,指企業承擔的各類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損失。
三、環境成本的計量屬性
企業的環境成本計量是指對企業發生的不用種類的環境成本進行量化的過程。 環境成本的計量屬性是確定環境成本金額的標準和依據。主要包括曆史成本、公允價值、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等,企業根據不同的計量屬性對環境成本計量,會得出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