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的誤會

專欄

作者:唐納文(Paul Donovan)

美元的誤會

出口企業不值得為短期彙率的波動而調整定價和經營策略,反過來,彙率對經濟和通脹的影響也是很有限的。

唐納文(Paul Donovan) /文

美元指數時隔十二年再次觸碰100關口了!隨著美聯儲加息的預期升溫,美元正顯示出進一步走強的跡象。這撩撥了評論家們關於“彙率戰”的言論,人們紛紛分析強勢美元將給美國和其他經濟體帶來什麼。然而,數據所顯示的一些事實卻證明了評論家們並不靠譜,可是這些事實被忽略了。

在傳統的理論中,出口商將會把彙率升值的成本通過提高售價轉嫁給海外客戶。價格上漲後,產品的競爭力下降,銷量也將下降。相反,彙率貶值的時候,出口商的競爭優勢將得到提高。人們常用日本作為後一種情況的例子,並對日本企業因日元貶值而獲得的“比較優勢”充滿了敵意。如果順次推演下去,彙率變動將會影響一國的經濟產出和就業。

可是我們的研究發現,這個理論根本就不成立。我們不妨用數據來說話。在過去的四年中,日元兌美元大約貶值了60%。這個幅度不可謂不劇烈。如果沿著“彙率決定出口競爭力”的邏輯來看,此刻美國應該已經被日本進口產品淹沒了。可是事實上在這段時間裏,日本企業卻失去了市場份額。美國消費者絲毫沒有放棄在購物中心消費的習慣,在他們花錢更多的同時,花在產自日本的商品上的比例卻在下降。支持彙率決定出口理論專家們該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

在這個理論的另一個角度,也就是美國出口商方麵,相反的情況正在發生。麵對升值的美元,美國出口企業似乎應該氣得咬牙切齒,因為美元正在吞噬他們的國際競爭優勢。可實際上,在我們有限的觀察範圍內,美國企業在日本的市場份額在過去四年內是持續上升的。

歐洲的情況也大體如此。在美元兌歐元接連上漲的情況下,美國出口商也在增加他們在歐洲的市場份額,歐洲出口商在美國的市場卻沒有擴大。雖然歐洲企業不像日本企業那麼不幸,但在傳統的“彙率決定出口競爭力”的理論中,維持市場份額不變還是有些奇怪的。因為在最近幾年當中,跨境貿易占全球經濟產出的比重是在上升的。如果一個國家的國際市場份額沒有上升,那麼一定是哪裏出了問題。如果在本幣彙率貶值的時候,該國出口企業的市場份額也沒有上升,那麼很顯然是關於浮動彙率影響競爭力的理論錯了。

現實的情況是,出口企業不會對任何彙率變動都做出調整價格的反應。出口企業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來拓展他們的海外市場。在海外市場建立起一個品牌的忠誠度所花費的時間會長達15年甚至更久。但是對於出口企業而言,跨境貿易已經占到世界經濟產出的四分之一,海外市場對於它們的意義已經和四十年前浮動彙率製剛剛出現時不可同日而語了。與打造品牌所花費的時間相比,彙率的波動周期就顯得很短了。我們很難看出彙率沿著一個明確的趨勢變動超過五年時間。

既然如此,一個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又何必為了追逐難以捉摸的彙率去頻繁地調整價格,而讓十五年建立起的品牌形象麵臨威脅呢?因此,企業往往選擇接受彙率的波動並且自行消化,這也證明“彙率決定出口競爭力”的觀念是錯誤的。企業管理的問題並不像經濟學家們想象的那麼簡單,短期利潤的最大化並不一定是長期的最優決策。

站在宏觀經濟的層麵上,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大幅升值的美元對美國經濟增長並不會產生很強的負麵影響。盡管利潤率會受到一些影響,出口企業不會單純因為美元升值而改變它們的生產和雇傭活動。此外,美元升值對抑製美國通脹的作用也僅限於大宗商品進口環節。另一方麵,歐元區和日本的企業也沒有從本幣貶值當中獲取競爭優勢,貶值的主要好處是企業因此提高了利潤率。同樣的道理,除了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歐洲和日本貨幣的貶值也並不是推高通脹的主要原因。

作者為瑞銀高級全球

經濟學家,魏楓淩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