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

地方發債主體有10萬個

鎮級都在發

3月27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2015博鼇亞洲論壇稱:“地方融資平台有多少個,我給你講大致是10萬個,太多了,在鎮級都有。”樓繼偉說,我們必須正視在新《預算法》生效之前已經形成了地方10多萬億,或者10幾萬億的這些債務怎麼處理?我們必須以緩衝的措施,逐步化解風險,把它們的利率要降下來,把它們的這些債務的形式要規範。過去的製度是不完善的,經國務院批準的地方發債的額度隻有1萬多億。但是,各種地方融資平台的債務是以企業債的麵目出現,實際上地方政府有債務償還的責任,這些比較多。

謹防地方政府借“一帶一路”

推高債務風險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陳誌武稱:中國作為亞投行發起國是非常好的一步棋,也是中國進一步發揮作為大國角色的非常關鍵性、曆史性的一步。“一帶一路”建設配合亞投行一起,可以把中國4萬多億美元的外彙儲備更好的做一些大事、一些大的項目。但也有憂慮,時下各個省、各個市、各級政府上報中央有關部門跟“一帶一路”有關項目加在一起大概高達104萬億人民幣的投資,這其中哪怕隻有三分之一的項目被批準,都意味著中國經濟又重新回到嚴重依賴投資的舊模式,對於結構性轉型不利。同時,中國社會負債率已經非常高,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越來越吃緊,如果說真的動用幾十萬億投資,必然使得債務上升很多。中國負債率已經非常高,按照麥肯錫最近一份報告來估算,到2014年年終的時候政府負債、企業負債和家庭個人負債已經達到GDP的2.82倍,世界上沒有幾個主要經濟體負債達到GDP的2.8倍。在這樣的背景下,因為“一帶一路”,這會使得中國社會總體負債水平很快從目前GDP的2.8倍會上升到3倍多甚至於4倍多這樣的水平,這樣一來會大大增加中國社會債務危機、經濟危機、金融危機的風險,尤其是地方和中央財政2014年出現根本性的拐點,2014年地方政府總收入大概隻增長了2%、3%左右,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財政收入越來越吃緊。中國從計劃經濟時代起到現在,在非洲做了很多的援助和投入,修建了很多籃球場、體育場,還有鐵路、公路,但我去過這些國家很多次,我注意到中國在非洲國家的投資帶來的正麵影響是非常有限的,中國往他們那兒送錢的時候他們不會拒絕,非常歡迎,做完投資以後,他們對中國人跟預想的並不是那麼好。“一帶一路”很多是發展中國家,如果這些國家在經濟製度、對外開放、市場化政策方麵沒有太多的舉措,單純隻是靠中國去搞基礎設施建房設,並不能夠把這些國家經濟真正帶動起來。

債務危機加重

中國財政壓力巨大

據外媒分析:中國財政部最近發布的2015年1、2月份財政收支情況顯示中國財政收入進一步放緩。數據顯示,2015年前兩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2.5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如考慮部分政府性基金轉列一般公共預算的影響,則增長僅為1.7%。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1.8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5%。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3月初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上對媒體表示,國內外形勢決定2015年中國財政必須適度擴張,2015年財政赤字將達到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7%。這是自2009年中國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以來,中國財政缺口規模最大的一年,預計2015年財政預算赤字為1.62萬億元。有學者認為,雖然2.7%的比率要低於國際公認的3%的安全警戒線,但仍有兩個因素會讓中國經濟的觀察人士感到不樂觀:“一是中國2015年的GDP能否實現政府預期的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為6.8%。二是中國是否會按預算執行支出存在疑問。”中國國務院總理和財長都表示,如果2015年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中央政府將會加大支出刺激經濟。除提高政府支出外,中國政府沒有其他更好的刺激經濟的辦法。“降息和讓人民幣貶值這類貨幣政策隻能加劇資本外流。”中國國家外彙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1月中國銀行售彙逆差504億元人民幣,相當於82億美元,顯示資本外流且外流壓力增大。如果擴大開支,中國政府的預算赤字率就可能超過美國。2015年,美國預算赤字率預計為2.6%。然而,任何擴大支出之舉都可能會增加中國已然十分龐大的債務水平。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5年初的一份報告說,2014年,中國國家債務總額達到占GDP的282%的水平,遠高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甚至高於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水平。報告顯示,自2007年至今,中國總債務水平增長3倍。房地產業的低迷直接影響中國地方政府財政。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前兩個月,與房地產相關的稅收同比全線下降,契稅下降12.5%,耕地占用稅下降19.7%,國有土地使用權收入下降36.2%,房地產營業稅下降1.6%,土地增值稅下降8.7%。在已公布的2015年各省市政府預算報告中,除北京和上海基本能夠實現收支平衡外,其餘多數省份將出現預算赤字。其中,廣西、黑龍江和新疆等地預算收入不及收入的一半。中國沒有公布地方債務的規模,國外研究機構估算中國地方債務水平在20萬億-30萬億元人民幣之間。在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上,中國麵臨兩難選擇。一方麵,如果不允許地方政府在預算外舉債就可能因政府支出驟減而加劇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另一方麵,如果不加以限製,地方債務問題有可能失控。作為折中方案,中國正考慮重組地方債務,將現有預算債務置換成地方政府債券,首批獲批規模為1萬億元人民幣。中國財政部估計,此舉將為地方政府每年節省4000億-5000億元人民幣的利息成本。分析認為,這將在短期內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但對於解決地方債務問題來說隻是杯水車薪。也有觀點認為,大可不必對中國的債務問題過分擔心。法國巴黎投資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學家羅念慈(Chi Lo)認為,中國的債務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有很大不同。他指出,中國的債務大多是內債,來自於投資而不是過度消費,而且中國仍有較高的儲蓄率。中國欠下的外國銀行的債務約1.1萬億美元,在中國債務總額中的占比不到4.2%。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持類似觀點。他不久前表示,70%的地方政府債務屬於投資性質,將會有不錯的回報。然而,這種樂觀的看法是建立在一個不斷走強的房地產市場的基礎之上的。現實是除房地產市場以外,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都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債務比例正迅速攀升。此外,政府投資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回報期漫長。中國國家發改委主持的一項研究發現,2009年-2013年中國政府的無效投資造成6.8萬億美元的浪費,占到投資總額的幾乎一半。

官員不腐敗也不幹事了

叫醒“裝睡”的權力任性

有論者稱:在強勢反腐與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的政商關係正在走進一個新常態。“不敢腐”漸成氣候,然而,另一個極端也出現了:為了避免“負責任”、“受牽連”,一些官員對企業家避而不見,或者搞“軟拒絕”,從過去的“勾肩搭背”變成了“背對著背”。這其實不是一個新現象,隻不過“不敢腐敗”的大環境,讓老問題表現得更突出了。多年來,庸政、懶政、怠政一直都難以根治,而民眾苦之久矣。2015年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入治理庸官懶政的相關內容,一方麵說明這個頑疾已經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另一方麵也預示著,有關部門應該正在醞釀出台相應的製度設計。政商怎樣互動,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一個社會政治、商業文明程度的溫度計。應該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民營企業的發展是靠政策扶持的,政策的製定與執行,其分寸都掌握在權力部門手裏。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一個重大變化是,過去的發展也許靠政策,但現在要靠製度和法律了。政商關係也必將隨之改變。在舊常態與新常態的過渡中,難免會出現相互調適的狀態,但隻有越過這個調適的階段,才能真正走進穩健的政商關係新常態。

股票市場

從娘肚子裏出來就是歪的斜的

在3月27日博鼇亞洲論壇上,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保育鈞稱,我們政府反腐敗,現在民營企業減輕了好多負擔,少陪人吃飯,少陪人洗澡,少收人家紅包了,但是也帶來一個問題,不幹活了,特別是南京的書記都沒了,我也不腐敗了,原來承諾的一些政策不幹了,也沒人管它。民營企業等不起啊,熬不過去,所以這是一個艱難的過渡期。確實像總理講的,不作為也是一種腐敗,你不要以為它不作為就是清廉了,不作為同樣是腐敗,但是要把這個聲音叫得更響一些。我們有位老總在清華上課的一個班,大家坐在一塊說真話,35個上市公司上市基本都虧損,虧損了怎麼辦?做假賬,用各種辦法和手段。為什麼上市公司做假賬?這就看出來我們資本市場的許多問題了。中國股票市場有許多腐敗的東西就是因為審批,這個審批製度黑極了,要把這個盡快改過來。我過去說過一句不好聽的話,中國的股票市場從娘肚子裏出來就是歪的斜的,不是為了民間投資,不是為了解決資本市場的問題,做假賬,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