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昌十九年,柔然人兵犯玉門關,西涼守將簡耀堅守城池,力保城門不失。
由於騎兵實力的懸殊,麵對柔然人隔三差五的進犯,大周的策略一向是抵抗為主,並不回擊。
眾所周知,步兵打騎兵,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根本是自己找死,可蕭寫意卻不聽勸,非要玄武營出擊,眾臣苦勸無效。玄武營是大周僅有的騎兵精銳,實力精湛,但人數有限,背靠西涼城,和柔然人打對攻沒問題,主動追擊卻是不行,他們的人數太少了。
由於蕭寫意的堅持,大周首次對柔然進行反攻,十萬兵馬西出玉門關,慘勝而歸。
此役,大周打掉了柔然七大部落中的四個,戰果前所未有,可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無比,當初出關的十萬將士,回來的不過十之一二。
這也成了蕭寫意帝王生涯中最為人詬病的地方,柔然不是不能打,但他打得太急,付的代價太大,取得的戰績卻不如預期,僅僅過了三年,柔然人就卷土重來了,此乃後話,暫且不表。
顧微的兄長顧傲是玄武營的首領,也在此役中喪生,屍骨無存。
嫡長孫戰死沙場,對顧家的打擊特別沉重,噩耗傳來,顧則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了。
顧則雖已致仕多年,可他門生遍天下,在朝中的影響力仍然不可小覷,他不在了,顧家的實力大打折扣。而且,顧君謙、顧君誠要丁憂三年,雖說太皇太後在,可蕭寫意素來不喜顧家,三年後他們守孝回來,重新起複不難,能不能官複原職,那就很難說了。更要命的是,顧傲戰死,顧微進宮,顧家的第三代,再無拿得出手的人物。
太皇太後生平第一次後悔,早知今日,她就不會不顧弟弟和侄兒的反對,堅持要顧微進宮。不然的話,顧家不至於落到今天這般青黃不接的地步。
太皇太後出身青陽顧氏,然顧家雖是大族,祖上亦出過不少名人,近些年卻是有些沒落,太皇太後的父兄都沒有出仕,隻有個堂伯父擔任著從三品的太仆寺卿,因而太皇太後進宮的時候,份位並不高,隻是個正七品的昭訓,在宣宗皇帝姹紫嫣紅的後宮,並不起眼。
顧氏很幸運,進宮第三年就生了九皇子司錦,晉封了正六品的昭媛。
傳說中,宣宗皇帝是個克妻的男人,他還是王爺的時候,就先後克死了原配和繼任兩位王妃,這還不包括三位和他談婚論嫁,卻在進門之前不幸早逝的貴族少女。
至此,上京城內再不敢有人打宣宗皇帝的主意,哪怕人人都知道,他是神宗皇帝立儲的頭號人選,如果當上他的王妃,將來很有可能母儀天下。
不僅如此,每當神宗皇帝動了要給宣宗皇帝指婚的念頭,就會有一群人到他麵前哭訴,為自己的閨女、侄女、外甥女等等求情。神宗皇帝雖不信邪,無奈血淋淋的事實擺在眼前,也不能不考慮眾位大臣、嬪妃、君侍的感受。
神宗皇帝沒有嫡子,宣宗皇帝居長,生母又是貴妃,個人能力還很突出,要立太子的話,論長、論貴、論賢,每一條都符合要求,神宗皇帝之所以遲遲不下旨,原因隻有一個,宣宗皇帝無子。
這倒不是說宣宗皇帝不能生,而是他府中的妾室出身不夠,他不願意她們生下自己的長子。畢竟,除了太子,親王的側妃、庶妃,往往都是出身平民,真正的貴族世家,才不會把女兒送到王府去搏前程。宣宗皇帝無子就不能被立為太子,當不上太子就沒資格納出身高貴的側妃生兒子,神宗皇帝陷入兩難的境地。
思索再三,神宗皇帝考察了所有兒子的資質,終於下定決心,立了宣宗皇帝為太子,再一口氣給他賜了四位側妃,個個命格不凡,身量豐腴,看著就是好生養的。
神宗皇帝很會選人,幾位側妃的肚子都非常爭氣,進門不過三年,就給宣宗皇帝生了四個兒子、五個女兒,東宮一時之間,成了宮裏最熱鬧的地方。
三年後,神宗皇帝駕崩,宣宗皇帝登基。中宮無人,始終不大好看,宣宗皇帝可能是覺得自己位登九五,有龍氣護身,不會再克妻了,就在參考了欽天監的意見之後,迎娶了皇後進宮。
比起追封的前兩位皇後,新皇後的命比較硬,進宮後不僅安然無恙,還很快有了身孕,可把原先的幾位側妃,如今的娘娘們急得不行,要是皇後生了皇子,她們的兒子,就沒什麼希望了。
不想等到皇後生產,宣宗皇帝的克妻屬性顯示出來了,皇後難產。在民間,為了維護兩家的姻親關係,放棄嫡子保主母是有可能的,就是主母以後不能生了,抱養庶子、過繼侄子也不是不行,前提是她的娘家要夠硬氣。宮裏就沒有這樣的待遇,皇後的地位絕對比不過皇子,尤其是嫡皇子,更是重中之重,太醫們都沒征求皇帝的意見,就把五皇子保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