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在哪裏
本刊關注
作者:章劍鋒
“中國的大學生是一個高等教育車間生產出來的產品,找不到工作是因為大家不需要這個產品,或需要這個產品時發現質量不好。這跟生產這個產品的公司、車間,設計這個產品的設計師和工人都有關係。”
又到高校畢業季。剛畢業,就失業,對於這個盛產大學生的國度來說,就業難總是年複一年要被念叨上幾遍,成了一個老大難的問題。青年人沒有出路,則社會不可能有動力,究竟是哪些深層次因素羈絆住了他們,他們會否長久地失去方向?本刊記者就此訪問了中國就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偉國教授。
經濟轉型不夠快
《南風窗》:經濟在發展,人力資源的需求會相應增加才對,可是大學生就業為什麼反而越來越困難?
楊偉國:現在我們國家出現的主要是民工荒問題,大學生反而在尋找工作時比較困難,反映了什麼問題?什麼樣的經濟結構需要大量沒有受過專門訓練的勞動力,什麼樣的經濟結構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中國經濟結構目前還是處於比較低端的水平,結構調整的速度跟經濟增長的速度很不相稱。雖然像航空航天、計算機等方麵取得不小成就,但這都不占目前經濟結構中的最大比重。這種狀況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很簡單,你的經濟結構不需要那麼高素質的勞動力,農民工來了3天就能上崗甚至於來了跟他說一說馬上就能做,要大學生沒有意義。
《南風窗》: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已經講了很多年了,為什麼遲遲不見效果?
楊偉國:肯定和我們的政策激勵、大的經濟體製有關係。經濟體係裏國企比重過大,導致這個市場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製。最簡單的例子,中國這個社會假如隻有兩家公司,一個中石化,一個是個體戶做石化的,中石化可能占了90%的份額,小企業占10%,在這樣的體製下,兩家公司都沒有創新動力。中石化有90%的份額,不創新日子過得很好,為什麼要去冒風險呢?國企不是以企業經濟利益為導向的,是以企業運行的穩定為導向,跟國家模式是一樣的。私企應該有創新動力,但是隻有10%的份額,他的任何創新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大家夥在那裏壓製著他。這種體製下,既不利於國企創新發展,也不利於其他企業創新和發展。
由於這樣一個格局,創業動力也減少了。沒有創業活動,經濟結構升級是不可能實現的。經濟結構的升級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既有企業創新動力很強,這會導致產業技術和各方麵升級,第二個就是做加法,我們希望某個人來做企業去創新,創造崗位。這兩個動力都沒有,導致整個經濟水平下降,就業就很困難。
《南風窗》:如此一來,大學生就業問題豈不無從解決?
楊偉國:在我們國家,所有問題想解決都能解決。我個人的主張,還是國家要考慮市場經濟的源頭問題,就是基本創業環境的問題。有觀點說,在中國創業不是每個人的權利,而是某一部分人的特權。舉個例子,在中國開公司不能以“中國”、“國際”打頭,不讓中國人這樣做,但他們可以去美國開一家公司,自然就可以冠以“中國”二字,你不就把資金給擠走了嘛。
一個根本的問題,國家需要對整個經濟進行宏觀管理,而不是把微觀層麵都攬在手裏。微觀領域的自由創業能把人的創造性徹底挖掘出來。所以要在國家層麵上建立起所有人都擁有同樣的權利去創造一個企業,然後對所有人都給予一種公平的管理辦法。我把這樣的創業政策稱之為戰略性就業政策,創業是就業之源,包括既有公司的擴張,也包括新生創業活動的增長,這是真正解決就業可持續的辦法。
政府該扶植大學生嗎?
《南風窗》:也有人說,大學生就不了業、就不好業,有必要那麼大驚小怪麼?大學生已經是社會上比較優越的群體,國家為什麼還要再投入資源去扶持他們?
楊偉國:高等教育家庭要投入,國家也要投入,學生如果沒有用,沒找到工作,這錢就泡湯了,是一種投資浪費。如果他沒有工作,3年後這個人就廢了。因為有一個人力資本折舊的問題,你不工作,折舊就很快了,大學就白上了。
這些人找不到工作,不是他們本身的錯,說得再苛刻一點,他們是一個高等教育車間生產出來的產品,找不到工作是因為大家不需要這個產品,或需要這個產品時發現質量不好。這跟生產這個產品的公司、車間,設計這個產品的設計師和工人有關係。那誰是責任相關者呢?是教育部門、是這個社會、是我們這些老師、是這個大學體係和課程設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