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與女人之間有著狂風暴雨般的感情經曆。1889年,他便開始了與蓋博瑞勒·都彭長達9年的一段感情糾葛。這當中穿插了幾段緋聞,諸如德彪西一度與歌手羅傑訂婚,以及蓋博瑞勒企圖自殺等。1899年,德彪西與麗莉·得克西爾成婚,但5年之後為追求愛瑪·巴黛克——一位巴黎銀行家的妻子,轉而又拋棄了麗莉。麗莉為此曾打算自我了斷。然而,1905年德彪西與愛瑪的女兒喬喬誕生,這似乎使他的感情趨於穩定。1908年他與愛瑪終於結婚,兩人攜手走過他生命中的最後10年。

19世紀末德彪西在音樂上趨於成熟。此時李斯特與瓦格納的“後浪漫主義”時期正走向盡頭,眾多的作曲家們正在尋求新的音樂道路。德彪西向多種藝術根源采擷靈感:瓦格納的音樂、東方藝術與音樂、德加等印象派畫家、詩歌、當代“藝術新派”的柔美的線條與淡雅的色彩。他從這些源泉中錘煉出一種音樂風格:在和聲、節奏、曲調上,既新穎脫俗,又不時透出恬靜之美。

德彪西的音樂風格是對20世紀音樂最重要的影響之一。學生時代他拒絕屈服於傳統音樂理論的規則。日後他曾表示:“不存在什麼理論。你隻需要傾聽。感官的滿足便是規則。”他擯棄了瓦格納音樂風格與理論的追隨者們諸如古斯塔夫·馬勒與理查·斯特勞斯的華而不實的形式與合諧的風格。令他傾心的是類似於法國印象派畫家與詩人所表現的溫婉的效果。《佩列阿斯和梅麗桑德》這部最重要的印象派歌劇,被稱為溫婉的代表之作。他希望自己的音樂聽起來像是即興創作,似乎並未記在紙上一樣。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小曲形式,像他的24首鋼琴前奏曲,這些曲目常常被冠以富於想象的名稱,如《西風之所見》、《枯葉》、《回蕩在夜空中的鳴響與清香》。德彪西的鋼琴曲自肖邦之後堪稱首屈一指。他創造了一種精妙的鋼琴演奏風格,從而對演奏技巧提出新的要求。他獨辟蹊徑地運用製音器踏板製造出含含混混、變來變去的響亮度。德彪西最富盛名的作品恐怕當數鋼琴曲《貝加莫舞組曲》(1890—1905)當中的《月光》。

德彪西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瓦格納對他的影響在康塔塔《中選的小姐》(1888)與《波德萊爾詩五首》(1889)中顯露無疑。不過,這一時期的其他歌曲,特別是為魏爾蘭的詩歌所譜的曲,卻表現出一種更變幻莫測的風格,如《弦樂四重奏》的某些部分便是如此。在那部作品中,他不僅使用了弗裏吉亞調式,而且還使用了不怎麼標準的調式,尤其是全音調式,從而創作出漂浮的和音,這是他從當代作家們的作品中發掘出來的,如在馬拉美影響下的《牧神午後前奏曲》和梅特林克影響下的歌劇《佩列阿斯和梅麗桑德》。這兩部作品的大部分創作於1893—1895年,但直至1902年才最後完成。它們也為西方音樂帶來一種頗為新穎的流暢的節奏與音色。

《佩列阿斯》遵循溫婉和看似簡單的表現規則,為歌劇帶來一種全新的但無法模仿的音調。德彪西還著手創作其他歌劇,為以愛倫坡的小說為原形的兩部作品寫下詳實的創作綱要,不過一部也未完稿。他的主要作品反倒是管弦樂曲、鋼琴曲集與歌曲。

管弦樂作品有極富特色的三部練習曲《夜曲》(1899),包括含蓄的和聲與結構的《雲》、縱情剪切的《節日》與有迷人的全調傾向的《海妖》。《大海》的形式更具交響樂化風格,主旋律從首樂章貫穿至末樂章,然而中心樂章《浪之嬉戲》的表現含蓄得多,而且音色更加豐富。《意象集》(1912)三部曲相互聯係較鬆散,其中最長的樂章《伊比利亞》本身三部分相聯,是一個西班牙典故的集成曲。最後,芭蕾舞曲《遊戲》(1913)遵循在自身樂旨相聯的範圍內自由馳騁的形式,蘊含著德彪西最奇特的和聲與織體。其他晚期舞台作品,包括芭蕾舞曲《卡瑪》(1912)、《玩具箱》(1913)與神秘劇《聖塞巴斯蒂安之殉教》(1911)均未完全被德彪西改編成管弦樂曲。然而,《聖塞巴斯蒂安之殉教》因保持著一種古老的調式氣氛而不同凡響,這種調式氣氛通常隻會出現在相對較短的鋼琴曲中。

他最先的重要鋼琴曲作品開始時采用了魏爾蘭的方式,以現代的憤世嫉俗、迷惘困惑的視角回顧洛可可式的端莊穩重(《貝加莫舞組曲》、《鋼琴組曲》)。但此後,正如在管弦樂作品中那樣,德彪西在一個序列的短篇樂曲中將自己的音樂與東方、西班牙、風景等等視覺印象聯係在一起。《練習曲》最後一卷(1915)純粹作為鋼琴演奏練習,表現了風格與織體的相似的多樣性,其中就有將不規則形式發揮到極至的曲目和受年輕的斯特拉文斯基影響的其他曲目(1915的雙鋼琴組曲《白與黑》同樣受到他的影響)。這些作品中最精煉的是最後一組歌曲《馬拉美敘事詩3首》(1913)與《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1915),盡管這首奏鳴曲及其他奏鳴曲還再現了好奇的魏爾蘭古典主義。

1910年左右,德彪西患上癌症,令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裏身體虛弱不堪。一戰中,他情緒低落,更加劇了病情的惡化。他有著種種構圖,諸如以愛德加·愛倫坡的《厄舍大宅之倒塌》為原形創作一部歌劇等,但幾乎均未完稿。1918年3月25日,在德軍轟炸巴黎的炮火中,德彪西告別了人世,享年56歲。

從音樂大廳和歌劇院到爵士樂世界,德彪西對20世紀的音樂有著廣泛的影響。包括管弦樂代表作《大海》在內的他的最佳作品以及眾多鋼琴曲,在今天欣賞起來還和一個世紀之前一樣獨具魅力、生動感人。

注釋

(1)Impressionist:印象派畫家(或作曲家、作家等)。

(2)Monet:莫奈(Claude,1840~1926),法國畫家,印象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常在戶外作畫,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效果,代表作品有:《睡蓮》、《魯昂大教堂》、《帆船》等。

(3)Renoir:雷諾阿(Pierre Auguste,1841~1919),法國印象派畫家,創作題材廣泛,尤以人物畫見長,主要作品有《包廂》、《遊船上的午餐》、《浴女》等。

(4)Symbolist:象征主義者,象征主義作家(或畫家、藝術家)。Symbolism:象征主義,19世紀末法國反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主要流派之一。

(5)Baudelaire:波德萊爾(Charles,1821~1867),法國詩人,法國象征派詩歌的先驅,現代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主要作品為《惡之華》。

(6)Verlaine:魏爾蘭(Paul,1844~1896),法國詩人,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之一,詩作富於音樂性,強調“明朗與朦朧相結合”,主要作品有《感傷集》、《無題浪漫曲》、《高慧集》等。

(7)conservatory:consetvatoire(常指歐洲大陸的)音樂(或藝術)學校;音樂學院。

(8)cantata:康塔塔,大合唱。

(9)Tchaikovsky: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1840~1893),俄國作曲家,曾任教於莫斯科音樂學院(1866~1877),主要作品有《第六悲愴交響曲》、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及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後》等。

(10)confine…to…:使……局限於……

(11)Stephane Mallarme:斯特凡·馬拉美(1842~1898),法國詩人,象征派代表,追求在詩中表現“絕對世界”,對法國現代詩有深遠影響,主要作品有詩篇《牧神午後》、詩劇片斷《埃羅提亞德》等。

(12)orchestral suites:suite,組曲(17~18世紀流行的舞蹈組曲及現代多樂章器樂曲);orchestral suites,管弦樂組曲。

(13)incidental music:(戲劇、電影等的)配樂。

(14)chamber music:室內樂。

(15)Maurice Maeterlinck:毛裏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時法語詩人和劇作家、象征派戲劇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有劇作《普萊雅斯和梅麗桑德》、《青鳥》等,獲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

(16)Liszt:李斯特(Franz,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首創交響詩體裁,革新鋼琴演奏技巧,在和聲上亦有創新,主要作品有交響詩10餘首,交響曲《浮士德》、《但丁》,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等。

(17)Wagner:瓦格納(Richard,1813~1883),德國作曲家,畢生致力於歌劇(自稱“樂劇”)的改革與創新,作品有歌劇《漂泊的荷蘭人》、《紐倫堡的名歌手》及四聯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等。

(18)Degas:德加(Edgar,1834~1917),法國畫家,早年為古典派,後轉向印象派,作曆史畫與肖像,兼長色粉畫,擅長描繪人物瞬間的動態,主要作品有《芭蕾舞女》、《洗衣婦》等。

(19)Gustav Mahler:馬勒(1860~1911),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被認為是20世紀作曲技法的先驅,主要作品有《降E大調第八交響曲》(即《千人交響曲》)及采用德譯中國詩人李白、王維等古詩作歌詞的《大地之歌》等。

(20)Richard Strauss:理查·施特勞斯(1864~1949),德國作曲家、指揮家,曾任慕尼黑歌劇院指揮、柏林宮廷劇院指導。主要作品有交響詩《唐·璜》、歌劇《薔薇騎士》、《莎樂美》、《厄勒克特拉》等。

(21)Chopin:肖邦(Frederic Francois,1810~1849),波蘭作曲家、鋼琴家,1831年定居法國,作品具有浪漫主義的本質和古典主義的特點,表現本人及其祖國的悲劇性經曆。

(22)sonority:響亮度,聲音。

(23)damper pedal:製音器踏板,減音器踏板。

(24)settings:setting,為詩、歌詞等譜的或為某種樂器作的曲。

(25)Phrygian mode:(古希臘音樂的)弗裏吉亞調式。

(26)Edgar Allan Poe:愛德加·愛倫·坡(1809~1849),美國詩人、小說家、文藝評論家、現代偵探小說的創始人,主要作品有詩歌《烏鴉》、恐怖小說《莉蓋亞》、偵探小說《莫格街凶殺案》等。

(27)study:練習曲。

(28)finale:終曲,末樂章。

(29)movement:(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等的)樂章。

(30)triptych:三件相聯的藝術作品。

(31)medley:集成曲。

(32)motivic:動機的,樂旨的。

(33)orchestrate:把……譜寫成(改編成)管弦樂曲。

(34)antique:古時的,古老的,古式的。

(35)Verlaine fashion:相當於in Verlainian fashion,意為“按照魏爾蘭的方式”。

(36)rococo decorousness:rococo n.①洛可可式(18世紀初起源於法國,18世紀後半期盛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裝飾藝術風格,其特點為精巧、繁瑣、華麗);②貶義,(音樂、美術、文學等的)洛可可風格,洛可可作品。adj.①洛可可式的;②過分精巧的,俗麗的。decorousness n.正派得體,端莊穩重。

(37)Stravinsky:斯特拉文斯基(Igor,1882~1971),俄裔美籍作曲家,早期代表作有舞劇《春之祭》、《火鳥》等,中期轉向新古典主義,作品有《聖詩交響曲》等,後期多采用序列音樂手法,作品有歌劇《浪子的曆程》等。

(38)the Sonata for flute,viola and harp:長笛、中提琴、豎琴奏鳴曲。

(39)recapture:使再現,重新經曆,重溫。

(40)classicism: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romanticism]相對)。

(41)sap:削弱,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