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恩法則”的警示(1 / 1)

“海恩法則”的警示

紅岩時評

作者:於常勇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定了三件大事。

一件事關“十三五”規劃,其餘兩件事關從嚴治黨——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

《條例》按照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工作紀律、群眾紀律和生活紀律“六大紀律”開列負麵清單,劃出了黨員不可觸碰的底線。

讀著《條例》,有的人還有點想不通。

“憑什麼不讓搞老鄉會、校友會,這可是私生活。”

“隻要不貪汙不受賄,玩下樂下有什麼,一頓飯能吃垮江山?”

“隻要工作能力強,生活作風稍微差點也不算什麼啊。”

…………

這些人認為《條例》小題大做,管得太嚴太寬,並引用古語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古人說的“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是指幹大事要抓主要矛盾,而不要糾纏於次要矛盾。

此小節,並非這些同誌說的彼小節。

在彼小節上,有的黨員幹部存在這種心理——隻要自己控製好,不犯大錯誤、不違大原則,不拘小節,無傷大雅。

但“海恩法則”告訴我們——這種想法太過天真。

飛機渦輪發動機發明者帕布斯·海恩總結無數次飛行事故後,提出了著名的“海恩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

“海恩法則”說明一個道理: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觀存在發生某種事故的可能性,不管這個可能性有多小,如果重複去做,事故總會到來。

一些貪腐官員的落馬不就是很好的印證嗎?

有的認為自己功勞大,吃一點拿一點,“不會有大的妨礙”。

有的工作不盡職、不盡責,認為是“小錯誤,誰也難免”。

有的熱衷端酒盅、下舞廳,認為工作之外玩樂一下“無傷大雅”。

…………

這種小節無害、能夠自製的心理錯覺,致使他們漸漸滋長起放任心理。於是,今天玩一點,明天拿一點,今天貪一點,明天撈一點,最後越陷越深,走上不歸路。

小節不守,必累大德。大德不保,必丟大道,人生事業盡毀。

所以,要成大事者,必須拘小節。

從這個角度講,《條例》列出負麵清單,正是為了構建防火牆保證我們成大事——我們應時時處處警醒自己,要成大事,就必須從守好這些小節開始。

如何守好這些小節呢?

要自律。春秋時期,魯國宰相公儀休嗜魚。諂媚之徒奉上鮮魚,公儀休卻不收。別人問原因,公儀休說:“我現在的薪俸足夠吃魚,如因受賄而被免職,今後哪有魚可吃?”

行為科學研究表明:自律能力通過不斷強化,就會成為自覺習慣。

所以,提高自律能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像公儀休一樣學會算賬——通過經常性算賬對比,明白貪腐之害,從而把守好小節變為自覺習慣。

要提高實踐能力。行為科學研究表明:具體事件是可以模擬的,模擬次數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實踐能力。

黨員幹部可根據自己的職位特點,設想“圍獵者”可能會用什麼手段來引誘自己,如果出現那樣的場景,自己應該如何守好小節。

明代典吏曹鼎,抓獲一女賊,途中夜宿古廟,女賊以色相誘之,曹鼎便寫“曹鼎不可”四字貼於牆上提醒自己。但他轉念一想,送到嘴邊的肉不吃豈非太傻,於是把紙撕掉。可再一想這是因私廢公行為,又把紙貼上……

通過曹鼎式思辨,不斷模擬各種情景,久而久之,實踐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作家梁鳳儀說:“健康好比數字1,事業、家庭、地位、錢財是0,沒有1,則一切皆無。”對於黨員幹部來說,守好小節也是“1”,“1”倒了,其他一切都等於“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