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戀,不過是紅藍黃綠的碰撞
年度致敬作者:樂嘉
上榜圖書:《讓你的愛非誠勿擾》
樂嘉的這本書,記錄了2010年大半年的時間裏,發生在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節目中的故事。
《非誠勿擾》的出現,提供了一個契機,一個專門可以討論戀愛中常見問題的契機,讓人們原來希冀一口咬下的超級比薩,可以變成一口咽下的甜甜圈。在這個節目中,形形色色的男女粉墨登場,從男女雙方對物質基礎的辯駁,到婚後財產公證的態度;從父母強烈反對時雙方如何應對,到不能忘記昔日戀情的連鎖效應;從婚前性行為的不同態度,到受傷之後不敢再相信情感;從單親家庭男女的選擇,到對異地戀的看法……這些五花八門的問題,被樂嘉認真地記錄下來,也教會讀者如何用性格色彩來好好地談情說愛。
這本書,能讓我們回憶起年少時輕狂的詩篇和往事,以及和那些男人女人們發生的恩恩怨怨。也許,你會突然之間豁然開朗,一笑泯恩仇,因為你發現原來都是紅藍黃綠惹的禍。
這幾年來,“剩女”成為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是否能從性格色彩的角度來解釋背後的原因?
樂嘉:“剩女”增多原因有許多。其實,紅藍黃綠四種性格的女性都有“剩女”,隻是大家剩下的原因各不相同,黃色性格(即主見最強、最有領導和控製欲)的女性剩率最高。“紅人”剩下,是因為條件太好、選擇太多,並且感覺沒玩夠,不想長大,拒絕承擔家庭的責任;“藍人”剩下,是因為沒有人達到她的標準;“黃人”剩下,因為太強勢,男人受不了她,她天性中隻會對比自己強大的、可以讓自己尊重的男人產生愛,而這種男人一般自己就很強勢。除非她遇到一個性格相對溫和、條件又讓她覺得很好的男人,否則對於愛情的尋覓會成為她一生的事業;“綠人”剩下,一般是因為自己不主動爭取幸福。
您如何看待相親這種婚戀模式?
樂嘉:對於相親這種形式,不宜看得太重,不要抱著來了就一定要找到終身伴侶的心態,這樣反而比較容易放得開。無論男女,放開了才能展現自己最真實最可愛的一麵,“端著”或者“裝”的心態特別不利於找到愛的感覺。
B親子篇
尊重,才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年度致敬作者:蔡真妮
上榜圖書:《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蔡真妮在中國長大,接受教育;在美國工作、生活。多年來,她發現美國人對孩子的教育根本體現在“尊重”上,而這一點,正是中國父母最容易忽視之處。
給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間,給孩子自信的空間,讓孩子不要從小就背負學習的重擔,隻有孩子幸福了,家長才會快樂!
美國父母和美國教育所認為的“尊重”,具體指什麼?
蔡真妮:美國社會對孩子的“尊重”體現在尊重孩子的人格上,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但尊重並不代表寵溺,他們在對待孩子的為人處世、生活能力方麵往往要求很嚴。
我記得一次參加家庭宴會,男主人是大學係主任,那天學校裏有頭有臉的人物來了好幾位。宴會開始之前,男主人和幾個教授正高談闊論,這時主人3歲多的兒子跑過來喊爸爸,他馬上對其他人說失陪,然後當著大家的麵蹲在兒子麵前,問:“嘿,夥計,有什麼事兒?”孩子把手上的玩具遞給爸爸,原來是蓋子打不開了,想讓爸爸幫忙。爸爸很快幫他打開了蓋子,孩子高興地說了聲“謝謝爸爸”,然後跑走了。
在那種高朋滿座的場合,當年幼的孩子為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讓爸爸幫忙的時候,爸爸立即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事當成頭等大事來辦,那個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您覺得中國和美國的父母所關注的教育問題有什麼不同?從中可以看出什麼?
蔡真妮:中國家長的注意力幾乎都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其次就是孩子不收拾房間、偷偷談戀愛、玩遊戲等,總之就是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而美國家長更關注孩子的課外活動,他們認為訓練孩子的體魄、協作精神以及麵對競爭和失敗的心態等等非常重要。簡單說來,中國父母看重智商,美國父母看重情商;中國父母看重成績,美國父母看重快樂。
“尊重”的教育理念,適合中國的家長嗎?中國父母在操作“尊重”教育上應該注意什麼?
蔡真妮:我想正確的教育觀念是不分國界的,因為最終的目標都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好的公民,這在哪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要做到真正尊重孩子,就會在生活上不溺愛他、學業上不強迫他,從小就相信孩子,鼓勵孩子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允許孩子自己去嚐試、自己去做決定並為自己負責。
寧做快樂“中等生”,不做煩惱“優等生”
年度致敬作者:方剛
上榜圖書:《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當無數家長拚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時,卻沒有想到有一天他會輸在終點;當孩子背負太多的期望和壓力時,是無法快樂成長的。
教育專家方剛在本書中以自己的育兒經驗告訴家長—不能僅以成績來評判孩子的優秀與否,孩子的性格、品格、人際交往能力、感受幸福的能力,才是決定孩子是否能快樂成長的關鍵。
大部分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優等生,您為何會在書中提倡“養兒當作中等生”呢?
方剛:我的兒子,以世俗的眼光,在他的學校裏應該算是優等偏下、中等偏上的。但在中國的教育體製下,“牛孩”太多了。一比,他就是絕對的“中等生”了。不是他不夠“優秀”,是“優秀”的太多。不是我們不可以“優秀”,而是我們不願意承受“優秀”的代價。我們不排斥不反對優等,但要擔心因此失去的東西,比如快樂、自由地成長。因為當孩子決定一定要做優等生,就有優等生的壓力。
前幾年,有媒體報道,清華附中的一個學生,數學考70多分,父母訓斥後,他選擇臥軌自殺了。老師都很惋惜:“他總是第一名呀!”害人的,仍然是優等生的壓力。
由於社會隻認同分數,家長教育就隻能一切都向分數看,這是教育的悲哀,是社會的悲哀!而父母乃至一個大家庭辛苦培育出來的大學生,往往心靈脆弱經不起社會的磨礪。
中等生不等於不優秀,我們不能隻拿成績來判定一個孩子。我們就是要培育出優秀的中等生,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