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好麗友。
“當年Orion之所以放棄Megabox的電影事業,並且以低廉的價格把它賣給了澳大利亞的一個投資管理集團,原因也是因為他們早一步比很多人都看到了韓國電影產業所麵臨的困難,金融危機,隻是其中之一。”
對於韓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史,李賢哲在美國期間曾經專門研究過,因此掌握了不少一手的資料。
“另一方麵就是韓國電影的質量問題,這也是至今好萊塢電影隻要一下韓國上映,便會打的其他電影措手不及,因為良莠不齊的本土電影太多了,而且絕大多數質量真的不敢恭維。”
仿似想到了那些韓國電影人一邊套用“民族主義情緒”與“愛國”的口號去高喊著“韓國電影要複興”,卻從不想韓國電影為什麼打不過好萊塢電影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題材限製。
明明有著相對於華夏更開放的電影審查製度,卻拍不出幾部大場麵大投資的作品。
李賢哲臉上不禁露出一絲嘲諷,那些受人尊敬的演員和電影人,很多在他眼裏就是不入流的級別。
“在Megabox被出售前的前一年,那一年上映的韓國電影共有108部。每周在電影院上映了兩部電影。
其中,收益率超過50%的“發財”電影隻有6部,分別是《王的男人》(05年12.29上映)、《戀愛高手》、《頭師父一體》、《甜蜜的恐怖戀人》、《老千》、《怪物》等。
《家族榮耀3:家族的複活》和《我們的幸福時間》的收益率僅達到30%水平。
《廣播明星》、《淫亂書生》、《生死決斷》、《青春漫畫》、《赤腳的基奉先生》、《吸血刑警羅道烈》、《救世主》等勉強撈回成本。在整個製作電影中,88部(81.5%)電影收不抵支。”
這個數據讓凱文·辻原不禁動容,一年上映的電影有80%以上的電影沒有收回成本,這個國家的電影人和公司都到底在做什麼。
圈地自可萌自己拍自己的,從來不會想著思考原因?
事實上這也是跟韓國本土的電影產業的發展氣氛有著直接的聯係,比如李賢哲就舉了接下來一個例子。
“憑藉幾部叫賣電影,以及戛納電影節中,全度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密陽》,這部電影的獲獎傳回韓國,甚至驚動簾時的最高領袖。
各個階層的人大唱讚歌,像是被打雞血一樣狂吹韓國電影發展顯得如日中,但在產業方麵卻處於“外華內貧”的困難局麵。”
那個時候,李賢哲就看過一篇被轉載到美國的報道。
當時有人指出,韓國的電影產業沒落的首要原因是競爭白熱化。
也就是,隨著韓國電影產業受到人氣,對該領域沒有深刻理解的資本家夢想發財盲目投資,搭便車的電影公司製作出很多劣質作品,導致觀眾背離韓國電影。
票房失敗對吸引投資造成了惡劣影響,如果投資不太理想減少製作費用,那麼作品的質量下降,導致票房進一步惡化,從而形成了惡回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