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型煤機企業技術創新的困境淺析(1 / 2)

小型煤機企業技術創新的困境淺析

產業發展

作者:梁藥 朱武容

摘要:我國是煤炭生產和消費大國,其中煤礦機械產業經過了幾十年特別是最近“黃金十年”的發展,形成了相對齊全的產業布局。在煤炭市場全麵“走紅”時期,小型煤機企業也順勢而起,為煤機產業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文章通過對小型煤機生產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及困境的分析,提出了加強技術創新建設的思路。

關鍵詞:小型煤機企業;技術創新;煤礦機械產業;煤炭生產;煤炭行業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4)34-0003-02

我國是煤炭生產和消費大國,僅四川全年煤炭產消量就在8000萬噸左右。與之相適應,我國煤礦機械產業經過了幾十年特別是最近“黃金十年”的發展,形成了相對齊全的產業布局,形成了如鄭州煤礦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天地公司、三一重裝等優秀龍頭企業。在煤炭市場全麵“走紅”時期,小型煤機企業也順勢而起,為煤機產業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在煤機行業中占有了相當大的比重。長期以來,由於企業總體規模小、產品附加值較低、科技含量較低,導致利潤低,對科研、裝備投入不夠,而今麵對煤炭市場不景氣、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生存環境驟然惡化,辦法不多。中小煤機企業進行自我技術創新或許不易,亦或充滿艱辛,但這是這類企業能堅持生存、重新崛起的唯一途徑。

1 小型煤機企業技術創新的困境

從我國煤機行業發展情況看,多數煤機企業原為各大礦務局國有企業,後經改製下放到地方,少數企業經過20年的發展成為規模企業,但多數煤機企業仍舊為中小型企業,這些中小煤機廠要發展壯大,隻有依靠技術創新來提高企業的產品附加值,改善企業經濟效益,但從現實情況看,中小煤機企業的技術創新還存在著許多製約因素,麵臨不少困難。

1.1 技術陳舊、導致企業效益差

目前大多中小煤機企業的設備陳舊,多為傳統技術,較為落後,相當一部分屬於淘汰和限製技術,有些企業的設備甚至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廠時的設備,更新的設備也是低端的普通設備,數控機床幾乎沒有或隻有幾台;技術水平低,直接造成產品檔次低,多數中小企業產品為傳統產品,如礦車、人車、耙鬥裝岩機、小型刮板機和皮帶機等,因此,企業經濟效益差,導致這些企業想創新,卻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投入到技術開發和創新、技術改造上。特別在當前煤炭行業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實際投資增幅逐年回落,有前景的創新項目受資金、人員等各種因素的製約而難以開展,技術創新仍停留在仿製和小改小革上,使得技術更新速度更加緩慢。

1.2 技術開發周期長、成果轉化率低

由於技術陳舊、設備老化,技術信息不足,使得這些企業自身創新能力不足,而企業效益又較差,難以尋求到合適的合作方進行聯合研發,再加上體製的製約,特別是國有煤機企業,配件采購周期也較長,研發人員也都還承擔著不同的其他日常工作,時間上、精力上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項目研發工作,導致技術開發周期長,少則1年多則2~3年才能完成一個項目的開發,根本無法應對迅速更新的現代技術,項目完成時已變為相對陳舊的技術,且技術創新的檔次也較低,導致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率低下。

1.3 技術人才短缺、結構不合理

技術人才是現代企業最寶貴的資源,在技術創新飛速發展的今天,科技人才的作用尤為重要,但由於中小煤機企業效益差,薪酬待遇低導致人才流失嚴重,技術力量極為薄弱,且人員配置結構也不太合理。這些企業雖然也擁有一定數量的技術人員,但真正從事技術工作的卻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多數有著較高職稱的人員都走上了不同的管理崗位,使得整體技術力量變得薄弱,能獨立承擔研發項目的人員更少,而大多數小型煤機企業都為生產型企業,現有技術力量完成日常生產技術已是捉襟見肘,對於技術創新更為無力。例如一小型國有煤機廠,擁有職工共230人左右,工程技術人員26人,實際真正從事技術工作的卻隻有9人,不帶管理職務的中級職稱以上工程技術人員隻有1人。

1.4 機製不靈活

由於機製上的原因,多數小型煤機企業雖然有一些技術創新激勵機製,但並沒起到多大作用,沒有從根本上起到鼓勵科技人員積極從事技術創新的作用,對創新成果的發明和應用缺乏相應的、有力的獎勵製度和措施,工程技術人員薪酬待遇相比管理崗位人員低,部分技術人員感覺自身價值沒得到體現,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使得員工創新意願普遍不強,動力不足。特別是目前整個煤炭行業不景氣的大環境,許多企業必須關心企業的短期經營業績來解決生存的問題,更無力通過大幅度技術進步來謀求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