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巨野(2 / 2)

萬戶侯?

李典根本不稀罕,李氏宗族從李乾到李整,再到李典,經曆了宗族分裂,以及一係列戰爭損耗,到李典手裏後有了各種削弱,可直接的武裝力量和經濟收入,不比曹操本人來的少!

所以從來不爭功的李典被軍中尊為長者,喜歡儒經更重於兵書的李典,還是在三十六歲這個黃金年齡裏早逝……原因就在於李氏這部曲龐大的太過分,以至於到了十分尷尬的地步。

尷尬的是找不到可以容納他們長存的勢力,若自己扯旗單獨幹,又缺乏足夠的人脈和影響力。單憑軍事實力,其實也就是大號地方宗賊罷了,擁兵數千的宗賊在當下這個國法製度無法抑製豪強擴張的時代裏,幾乎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與尋常宗賊不同的是巨野李氏的擴張、積累因為背依巨野澤的原因,其擴張的腳步十分穩定。

李乾還是難以下定決心,作為家主他要衡量的利益得失太多,遠不如李封考慮的簡單、直接。

這讓李封十分不滿,隨後與弟弟李進一同進餐時說起此事,他手裏握著一塊煮熟的芋頭正剝著:“以我李氏之大,正如這芋頭,也該到分根各尋前程的時候了。”

李進氣度越發沉肅,對分家之言並無特殊反應:“難道大兄還放不下麼?”

“自然放不下,盛名如郡守劉公山,也要以禮相待,不敢冒犯大兄絲毫。如今河北英傑雲集,兵精將猛睥睨四方,自然看不上我李氏這數千部曲,更不會對大兄予以殊榮特加照顧。一視同仁,以我李氏體量而言,本就是好事,可偏偏大兄又想著種種殊榮。”

李封語氣幽幽:“袁紹首級,實乃天賜之物。得之,我李氏將獲魏公信任從而立足河北,奈何大兄放不下眼前虛榮。”

“不若就此兩分,大兄留於巨野觀望形勢,我等兄弟投身河北進取富貴。”

李封說著露出淡淡笑意:“昔年北路軍中,魏公與胡毋班有袍澤之誼,我等何嚐無有?誅殺袁紹為胡毋季興複仇,也是我等份內之責也,實不知大兄怎就生出太多疑慮?”

袁紹分出疑兵的向南分隊中,夜色籠罩,郭圖與逢紀縮在船篷低聲淺聊。

在分別一日後,郭圖才說:“袁公親信許攸而猜疑你我,想來袁公如今已被許攸所賣。”

“公則何出此言?”

“孔文舉盛名好禮之人,但絕非良助,袁公若投孔文舉處,勢必與孔文舉大生齷齪,不能相容。”

郭圖緩緩講述自己的看法,孔融是唯一一個加入聯軍卻沒有舉兵的郡守,原因太簡單。不是孔融怕事,而是孔融是魯國人,是魏越為了讓孔融證明其公證品格而委任的魯國相。孔融好名不好利,是個自己怎麼高興就怎麼來的渾人。

為了贏得與魏越的賭約,孔融可以無視其他家族在這個特殊世道裏兼並流民、土地,卻把孔氏家族管的嚴格。

同時,作為唯一一個本郡人管理本郡的郡守,孔融是很關心鄉黨、家鄉長遠發展的。

以至於征發丁壯打仗這種事情,孔融寧願受人指責,也不願去參與這種沒有意義的消耗戰爭。

再說魯國太小,全力動員也就能拉出不到兩萬的三流軍隊,這麼點軍隊毫無意義,給孔融帶不來任何實質的利益。與其折損子弟兵去冒險賭博,不若本人加入聯軍混吃混喝,然後等著吃散夥飯。

所以現在孔融是一眾聯軍郡守中最輕鬆的人,誰都有可能被雒陽方麵或河北方麵清算,孔融的概率是最低的。也因為如此,脾氣乖張的孔融一言不合,真有可能格殺袁紹給胡毋班報仇!

要知道,孔融是出了名的道德潔癖。

“袁公不會投魯國,亦不會返身北向,又不曾與你我同行向南,唯有隨許攸向西而行。想來,會自作聰明行那虛虛實實之計,意圖誆騙曹孟德。”

郭圖神情蕭索:“我等所托非人,至此絕地時,仍懷猜忌之心,行算計之事,實在可笑。”

逢紀聞言也是神色落寞:“那依公則兄之間,我等該如何行事?”

“依計向南而已,禍福已定,多說無益。”

郭圖說罷長歎一聲:“可笑我滿腔籌劃江山分割天下之計,卻落得似喪家之犬,宛若江上飛鴉無枝可依,實在可歎,實在可憐。”

“倒是符圖兄行事公允,頗得魏公賞識,不若改投河北,隨魏公匡扶社稷再造山河。”

“那……公則兄呢?”

“誅殺公卿雖是袁公之意,當時唯有符圖兄勸阻,這是符圖兄生機、退路所在,而某家,已難容於世。不若退耕山林之中,教書育人以度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