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缺乏現狀及對策研究
宏觀經濟
作者:楊輝
摘 要: 在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轉移的過程中,部分地區出現青壯勞動力缺乏的現象。務農收益低,而城市生活豐富多彩使得外出務工的農村優質人力資源不願再回家務農,農村留守的是由家庭養老的老人和看管小孩的婦女,農村人力資源下降,農業現代化進程減緩。要解決農村有效勞動力缺失問題,必須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縮小城鄉差距,加快農業生產社會分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業生產收益,從而吸引青壯勞動力回流農村,改善農村人力資源組成,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關鍵詞:勞動力 缺乏 人力資源 農業現代化
當前我國農村“三農”的基本矛盾還是人多地少,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還是社會考慮的重點。但由於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經濟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出現了農村青壯勞動力缺乏的現象。據了解,近幾年來,農村外出務工的勞動力人數呈直線上升趨勢,40歲以下的中青年外出比例高達80%以上。伴隨著戶籍製度、社會保障製度的改革,農村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勞動力在農村發展的意願下降,轉移勞動力回流農村的數量明顯減少,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呈現出老齡化、婦女化的現狀。農村勞動力的缺乏,使農村的發展將受到巨大限製。全國人大代表,江西南城縣徐家鄉五帝村黨支部書記吳木根提到:建設新農村,資金並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沒有人才,甚至連像樣的勞動力都沒有。如何破解農村勞動力缺乏這一難題,對新農村的建設,對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都有積極意義。
一、農村勞動力現狀調查
對於中西部農村勞動力現狀,筆者在自己家鄉所在村做了一個初步調查。調查以村為單位,對村裏戶籍人口和實際留守人口進行統計和分析。
(一)村況概述
全村地處丘陵地帶,共11個社,以種植業為主。截至2011年12月底,總戶籍戶數:302戶,戶籍人口:1013人,留守戶數(家中至少留有一人):201戶,留守人口:485人(留守標準:一年在家10個月以上)。原總耕地麵積:733畝,目前在耕麵積:433畝。人均農業生產總收入:1100元/年,人均農業純收入(不計自給自足的糧食和蔬菜):600元/年,人均總收入(含務工收入):4800元/年。
(二)村中勞動力現狀
1.人口年齡分布表
2.留守人口性別分布表
3.留守勞動力現狀分析
(1)人口流失量大,耕地麵積下降。留守人口銳減到戶籍人口的47.8%,在耕麵積由733畝降為433畝,下降為原來耕地麵積的60%。
(2)農村青壯勞動嚴重缺乏。農村勞動力人口(20-60歲)下降,戶籍人口中比例為58.5%,而在留守人口中比例為35.9%。農村現有青壯勞動力(20-50歲)由38.4%下降到14%,並且主要為女性,占比達到85%,這一年齡階段的男性勞動力整個村隻有12人,隻占留守人數的2.5%,這些人中,除去村幹部,還有部分人員是因身體健康,無法外出而留守在家中。目前農村勞動力主要是老人和婦女。
(三)勞動力流失原因分析
1.人多地少,村民務農效益低
村裏人均耕地隻有7分地,地處丘陵,種植條件艱苦。本村勞動力從改革開放初期就開始外出務工,在打工收入明顯高於農村務農效益的情況下,家中的青壯勞動力基本都外出務工補貼家用,留下年老不能外出的父母或照看小孩的婦女在家。有務工補貼的留守家庭,農業生產在家庭中逐漸淪為邊緣地位,留守家庭的農業生產就隻是生產自給自足的糧食和蔬菜。由於農業生產成本的不斷升高,農產品價格的長期低迷,農業產業結構的同質化程度高,農業生產方式陳舊,對於沒有務工補貼的家庭,僅有的務農收入隻能讓他們陷於相當貧困的生活中。村中純農業人均總收入為1100元/年,除去農藥、肥料、飼料等生產成本,村中人均純農業淨收入為600元/年(不計算自給自足的糧食和蔬菜),除了生活,農業生產就沒有給農民帶來剩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