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佛塔——文化古城一顆閃耀的明珠
燕趙遺韻
作者:馬俊強 菅榮軍
川流不息的汽車,高樓林立的水泥都市,我們都已經習慣了現代化的生活環境。可是我們中間有多少人還留意沉寂在城市一角或者聳立山巒之間一座又一座古佛塔?古老的中國以文化著稱世界,中國古佛塔建築更是融合印度、尼泊爾和中國樓閣建築風格於一身,以獨具一格的風采被世界所矚目。從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初期的覆缽式墳塚佛塔漸漸演變為樓閣式密簷式中國佛塔風格,這其中凝結了無數中國建築藝人的超人智慧。獨特的造型、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讓每座古佛塔都成為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保定古佛塔,就是保定這座曆史文化名城一顆閃耀的明珠。下麵,我們就把保定古佛塔、對古佛塔的保護、以及古佛塔背後的故事傳說等介紹給大家,以饗讀者。
保定古佛塔
佛塔:也被稱作寶塔、浮屠,梵文stupa,音譯為窣堵波,起源於印度。據佛教文獻記載,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在他涅磐以後,將火化後的舍利分別安放在他生前具有特殊意義的八個佛教活動地點,建成了八大靈塔:聚蓮塔、菩提塔、吉祥塔、神變塔、天降塔、和平塔、勝利塔、涅磐塔。佛塔建造初期的作用是用來供奉和安放高僧的舍利、佛教經文和各種法器。佛塔初期的建築風格基本都是覆缽式,由台基(塔座)、覆缽(塔身)、相輪(塔脖子)、傘蓋寶刹(塔刹)四部分組成。
中國第一座佛塔有兩種說法,都有一些相關考證:一說為洛陽白馬寺的齊雲塔,建造於公元六九年東漢永平十二年;另一說為河北南宮普彤寺塔,據相關考證,建造於公元六七年,即東漢永平十年。無論哪種說法,可以肯定地是,佛塔在中國東漢時期已經開始建造,並快速發展。進入中國以後,建築風格與中國的樓閣互相融合,並逐步演變為密簷式。建築材料,漢代南北朝多以木料為主。由於火災隱患和抗震性的要求,唐宋遼時代多以磚石為主要材料。外形上唐代以前多以方形,而宋遼及以後多以八角形常見。佛塔的結構演變為四部分組成:地宮、塔基、塔身、塔刹。
保定古佛塔:目前完整的有二十三處,其中三處雙塔,共計二十六座。
從建築年代看,其中記載為唐代及具有唐代建築風格的有三座:易縣白塔、淶水鎮江塔、博野興國寺石塔;宋遼金時代十六座:易縣聖塔院塔、易縣燕子塔、易縣雙塔庵雙塔、定州開元寺料敵塔、曲陽修德寺塔、淶源興文塔、定興廣明石塔、涿州雙塔、涿州永安寺塔、淶水慶化寺花塔、淶水皇甫寺塔、淶水西崗塔、順平伍侯塔、唐縣孚公禪師靈塔;元代時期有兩座:易縣鎮陵塔、淶水金山寺千佛舍利塔;明代四座:曲陽文昌塔、滿城月明寺雙塔、安新縣山西村明塔;清代一座:易縣塔峪村千佛寶塔。從保定古佛塔的建築年代可以看出,宋遼金時代佛教在北方非常盛行。
從建築風格看:具有遼代建築造型的很多,典型的有:易縣聖塔院塔、易縣雙塔庵雙塔、淶源興文塔、涿州永安寺塔等,其共有的建築特點是:八角外形、樓閣或密簷結構、塔基一般須彌座、首層通常正麵辟券門,通塔心室,其他三麵設盲窗。二層以上正麵設假門,其他麵設盲窗。各層通常用五鋪鬥拱,仿木檁、枋、椽,飛,頂部疊澀磚頂。遼塔具有以上基本特征,各塔雖然各有特點,但基本特征在某個部分都有所體現。
此外保定古塔中很多具有鮮明的特色:
保定定州開元寺料敵塔:塔高83.7米。是我國現存最高的磚塔。整體結構完美,內外層銜接緊密,猶如外塔環抱內塔。廊壁繪有精美彩色壁畫,頗有敦煌石窟的藝術特色。
保定曲陽修德寺塔:一座花塔與樓閣式相結合的磚塔。造型奇特,二層塔身有五層小佛塔,每層24個,共120個。二層塔身有雙層塔簷,可以推斷二層以上為後加的塔級,並非同一時期的建築。
保定淶水慶化寺花塔:中國不多見的保存完好的磚砌花塔。一方麵磚雕精美:束腰各角雕有力士,中間壺門內有彈琴、吹簫、跳舞形態各異的樂伎雕像;另一方麵塔身磚砌八層小佛龕,每個小佛龕上部雕有三個壽桃,呈三角形。第一至七層每層16個小佛龕,第八層8個小佛龕,共計120個小佛龕。
保定淶水西崗塔:獨特的雙層套筒式結構,樓梯設置在回廊和磚柱之間。集樓閣式和密簷式建築特點於一身,在遼塔中難得一見。
保定順平伍侯塔:獨特地使用了琉璃瓦,這在遼塔中很少見;同時須彌座上三層束腰和平座上均有磚雕圖案,涉及人物、鳥獸、花卉、內容豐富,刀法流暢,在雕刻技術上都采用了唐代盛行的剔地突起和圓雕手法。
保定淶源興文塔是遼塔的典型實物,造型精致。
保定博野興國寺石塔作為保定唯一一座唐代石塔,對於研究唐代佛教建築,具有很高的價值。
從保定博野興國寺石塔看唐代佛塔特點。
保定興國寺石塔位於博野縣程委鎮解村小學院內。
從外形來看,該塔為四角十五級密簷式石塔,通高7.51米,全塔分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塔身第一層由三塊整石板拚合,形成塔心室,正麵為拱形門,上方飾尖拱額。南麵券門兩側各雕有一尊持劍守護神,正麵石壁上雕刻一佛二弟子和供養人,並刻有“景龍四年”字樣。第二層至十五層都設有疊澀石雕簷。塔刹為一個石雕寶珠。
從材質來看,該塔全部由白玉石雕刻完成。
從年代風格來看,該塔為唐代密簷式石塔。
既然是唐代的建築風格,那麼我們就一起看看唐代古塔的建築風格是什麼樣的?
古塔到唐代,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保留下來的唐塔有一百多座,北京、山西較多。唐塔平麵多為方形,內部多時空筒式結構,外形多為樓閣式和密簷式。與後期古塔不同的是唐塔多沒有底座,塔身不做大片的雕刻和彩繪。
唐代密簷式古塔一般由塔基、佛龕式塔身、密簷式塔簷和寶瓶式塔刹組成。塔基都非常簡單,由兩層四方形石板相疊組成,高度不高。塔身一般為佛龕式,在塔身正麵開有一個四方形龕門,龕門的頂上浮雕有拱券式門楣,在佛龕對麵的石板上,一般雕有一佛二菩薩雕像,中間是佛祖釋迦牟尼,兩旁是文殊和普賢菩薩;也有中間是阿彌陀佛,兩邊是觀音和大勢至菩薩的。在龕門內兩旁雕刻有供養人雕像,龕門外雕刻有兩個手持兵器或振臂揮拳的護法金剛力士像。一般在塔的外側石壁上鐫刻碑文和題記。這是唐代石塔一個很大特點,碑文題記鐫刻在塔身石壁上,而不是在另外的石碑上。唐代石塔的密簷部分一般是由石板疊澀而成,結構相比宋遼金密簷要簡單。塔刹一般由刹托和刹頂組成。刹托常見為方形,刹頂常見為葫蘆式寶瓶或寶珠,簡單別致,風格獨具。
唐代以前,古塔的材質一般為木材,雖然具有抗震強並可以登高遠眺的特點,但是防火能力差,並易被蟲噬,所以唐代以後古塔的建築材質逐步向磚石轉變,並在唐代得以發揚。
興國寺石塔建於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是保定唯一一座唐代石塔。該塔具備了唐代石塔的主要建築風格,對於後人研究唐代古塔建築具有極高的價值。
密簷式古塔是保定古塔的主流建築風格
密簷式塔也稱遼式密簷塔,或實心密簷式塔,是我國古塔的主要類型之一。它是從密簷樓閣式塔演化而來的,早期的樓閣式古塔由於易發生火災、蟲蛀等原因不能長期保存,因此逐漸轉向磚、石結構。在遼、金時代,樓閣式古塔逐步發展成為密簷式古塔。
密簷塔和密簷樓閣塔以及唐代密簷塔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各層都做成實心,有的在第一層設有塔心室,提高了第一層塔身高度的比例,幾乎占到全塔高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隻有第一層塔身上設有門和窗戶,其他層都不設門窗,隻有佛龕。外觀上相鄰兩層塔簷之間的距離很近,各層塔簷成密疊狀,簷與簷之間不設門窗。塔身越往上收縮越急,形成優美壯觀的外輪廓曲線。大部分密簷式塔為實心,即使是中空也不設樓梯,不能登臨。全塔分為塔身、密簷、塔刹三部分,因而被稱為“密簷式”磚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