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寫給江門校友會同學的一封信(談暨大校風)(1 / 1)

時廣、平川、梁嬌諸同學:

承囑為江門校友會寫了兩句話:

同窗友誼聯四海,

暨南校風賴相傳。

前句易理解,校友遍及亞、歐、非、澳、美五大洲,37個國家。成立校友會的,海外有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澳門;國內有上海、福建(5個分會)、海南、廣州、深圳及江門等。香港校友會較活躍,常與深圳、泰國、海南、廣州互訪和聯歡,情意交融甚歡。

後句談到校風(或精神),因校史悠久,隨時代而豐富和發展,尚無人為之界定。但縱觀校史,解放前暨南已頗威名,名教授有鄭振鐸、周岑城、周建人、許德珩、夏衍、嚴濟慈等。魯迅多次到校講演,惲代英親身到校指導,愛國運動人才輩出,吳學謙副總理、原天津市委書記陳偉達、食品專家張駟詳、學部委員譚其驤均出自暨南。有的已成為東南亞的僑領。

雖然暨大命運多舛,從南京到上海,到福建,又回上海,最後定校羊城,五易校址,更遭多次停辦、合並、解散的打擊和摧殘。但在社會興達諸如蔡元培和黨政要人如廖承誌、方方、陶鑄、羅瑞卿及僑領的關懷下,在曆屆主持校政的領導下,暨大以振興中華文化、發展華僑教育、培育華僑精英為自己崇高的目的,以堅毅不屈、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作風,先後在抗日戰火中,易校址福建建陽的簡陋祠堂裏;抗戰勝利後在上海的戰火廢墟上先後複課;解放後並校取消暨南,1958年在羊城一片荒地上又重建起來;1970年“四人幫”一夥將暨南肢解,到1978年又奉命複校,且是當年受命,當年講課。老樹逢春花綻開,暨南現有文學、理工、經濟、醫學、成人等5個學院、19個係、25個專業,研究生院正在籌組中,在校學生達一萬餘人,學製上不僅有學士,還有碩士、博士學位。教師隊伍也不遜於解放前:顧問有華羅庚、鍾惠瀾,名譽教授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名學者陳省身等,博士生導師有朱傑勤、李辰、鬱知非、黃清鴻,學部委員病理學家楊簡,衛生一級教授羅潛、鄺公道、朱師晦,以及各專業專家如文學家肖殷、秦牧、何家槐等。60年代和80年代的畢業生在文教科研單位的有的評為副教授、副研究員,中學的教學骨幹,傳媒界的高級編輯或主任記者,各黨政單位有省一級各部委及市縣級的主要負責人,在海外的有的已成為青年企業家……由原暨大某些專業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學院有廣州外貿學院、湛江水產學院等。經過幾代人的耕耘,暨南現在顯得枝繁花豔更多姿了。

其次是赤子愛國愛民一片心。在上海和福建建陽,適國難當頭,參與愛國救亡運動,從不沒人。在福建時,共產黨組織有較大發展,先進分子隊伍增大,不少學生投筆從戎,相當一部分在紅色恐怖下轉移到海外另謀發展。1958年在羊城重建後,許多東南亞國家華僑青年,受到祖國解放的鼓舞,成批紛紛回國深造,獻身祖國建設。除了自籌五六年生活費,減輕國家負擔外,不少青年還帶著鐵鋤回國,準備參加艱苦的勞動。甚至背著父兄隻身偷偷回國,甚至偷越國境回國的也大有人在。在校學習期間,每逢為災區捐獻物資和現金時僑生捐獻最多。

最後是師生關係較融洽。困難期間,師生並肩參加戰鬥。學生有思想問題時,教師和政治工作人員對同學不是用訓斥的方法,很多是用開導的方法,請同學到家裏或辦公室促膝談心、平等對話,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更推行校係領導和教師定期到學生飯堂同就餐,與學生拉家常。在“每逢佳節倍思親”時,常請僑生到領導、教師家裏共度佳節。在建校及其他勞動時領導與師生同勞動,遇到學術難題同探討。

綜觀上麵的粗淺敘述是否可以用4句話來概括:

獻身華僑教育為己任,堅毅不屈艱苦奮鬥是作風;

愛國愛民一片赤子心,師生上下水乳相交融。

這樣的敘述校風當然是欠準確和周全。什麼是校風,如何概括,尚待師生們去探討。但不論怎樣,如能把上述4點精神,應用到校友們各自的崗位上去,我想還是有益的。

未加思考,一筆式成於病中,不當之處,請諒並盼斧正。

致敬禮

梁奇達

1989年6月25日成於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