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無定法 作文有常規
名師講壇
作者:秦葆
人們為什麼樂於尋幽探勝?原因就在於沿著一條溪水或一條曲徑走下去或許就能夠發現並領略賞心悅目的風景。同樣,寫文章如果巧設布局結構,也能讓讀者循著段落的“石級”,沉醉於“沿途”“鳥語花香”的歡悅,驚喜於“柳暗花明”的發現,進而有所感悟。
文章結構是指對材料的組織和構造,它是文章思路的外在形式。高考作文對結構的要求是:一要“結構完整”,不能“殘缺破碎”;二要“層次分明”,不能思路模糊、段落安排顛三倒四。
一篇作文要想脫穎而出取得高分,除了素材新穎、立意深刻外,結構創新也是一條捷徑。這好比用同樣的布料做衣服,款式新穎的就會招人喜愛;同樣的題材,結構精美的自會受人青睞。然而,有不少同學在寫作時不注意文章結構的安排,常常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1.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作文中心不夠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詳略不當,常常是寫著寫著便中途易轍,舍本逐末地去談論其他與文章中心關係不大的話題。這種失誤,從內容上看,屬於離題;從結構上看,則屬於文章線索不清,筆力不夠集中。
2.思路不清,邏輯混亂。有的同學事先沒有列寫好提綱,對文章沒有統一合理的布局,往往“即興”寫作,想些什麼就寫什麼,缺乏對客觀事物固有邏輯的認識,進而導致思路不清,邏輯混亂。
3.層次不清,段落不明。作文句與句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內容糾纏不清,造成層次不清、段落不明的問題,破壞了文章層意段意的單一性、內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適度性。
4.有呼不應,不承不啟。一方麵表現為句與句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缺乏過渡性語句,造成不承不啟;另一方麵表現為前麵提到的問題在後麵沒有回應,後麵出現的內容不見前麵有鋪墊,造成文章有呼不應。
那麼,在平時的寫作中我們該如何避免這些失誤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一、構築“龍骨”,展現思想
構築“龍骨”靠兩點:一靠層次;二靠語言。行文時我們不僅要注意文章思維層次的排列和展現,使層次清晰,結構條理,還要在文中多用短句,多設置自然段,多些結構標誌詞,使閱卷老師對文章一目了然。這樣,我們的文章就能贏得他們的好感,分數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二、優化內容,明晰結構
“內容”優化,是指對文章所舉事例或材料的整合和運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正麵歸納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在列舉事例之後,用“由此可見”“從中可以看出”“不難發現”等詞語亮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對文章所列舉事例進行深度分析,使文章有敘有析,有層次。二是反麵推理方式。即用“試想一下”“如果不是這樣”“假如不……”等形式對所列舉事例作簡要分析,這種分析是以邏輯上的“假設”和語法上的“讓步從句”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極強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明晰結構,即確立起始段、引入段、過渡段、重點段、小結段、總結段、收束段的整體布局,從而真正做到層次清晰,精密銜接、有機關聯。
三、設置主旨句,使結構嚴謹
《詩經》的結構有一個重要特點是“重章疊句”,即在寫作時每一段都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子開頭,這一結構的成功運用或許也是《詩經》萬人傳唱仍不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作文時,運用精練的語句,將文章內容直觀、有層次、富有條理地展現出來,會使文章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有時,在行文過程中將主旨句或關鍵句在文中多次強調可解除考場上由於高限製條件而產生的緊張感而導致偏離題意的失誤。主旨句或關鍵句應放在“文章開頭”“文章中間”“文章結尾”三個地方,以使脈絡清晰如駿馬遊龍之勢;三處句子應獨行設置,以增加對讀者或閱卷老師視覺的衝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