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是台永不落幕的大戲
主編的話
近年來幾個經典的民國題材影視劇,都奉獻出來了膾炙人口的台詞金句。
獻禮片《建國大業》借蔣氏父子對談,撂出了那句著名的歎息:“反腐敗,亡黨!不反腐敗,亡國!”諜戰劇《潛伏》則借中統特務謝若林之口嘲諷國民政府滿朝文武“嘴上都是主義,心裏都是生意”。更難忘早些時候的《走向共和》,在最後一集中讓國父以闡釋中山裝含義為由,做了一段淋漓盡致的激憤發揮。
為做這期蔣經國在大陸的最後一搏,我在三天之內囫圇吞棗地追看完了53集《北平無戰事》。這部好評如潮的熱播劇,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金句,反倒是劇中被密集提到的“建豐同誌”。蔣經國字建豐,在劇中,他的鐵血救國會下屬等都以這個敬稱加職業屬性的TITLE(頭銜)來稱呼他。這個TITLE,被編劇處理成為永不露麵又永不消逝的電波,全劇始終隻聞其聲,不見其人,卻又涵蓋了當朝太子、南京二號專線、國防部預備幹部局局長、鐵血救國會創始人兼掌門人、一次革命兩麵作戰總指揮等多種身份。
蔣經國一生崇奉曾國藩,以孤臣孽子自居。所以《北平無戰事》一劇中,鐵麵肅貪的曾可達唯一收下的禮品,就是馬漢山送來要求轉送“建豐同誌”的一幅曾國藩手書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我理解,編劇的這種刻意設置,其實是把“建豐同誌”這個TITLE變成了國民黨政權在危亡之際一個哀鳴般的隱喻。在1948年這個特殊年份裏,“建豐同誌”麵臨的任務,是前景維艱的軍事失利、瀕臨崩潰的經濟凋敝、此起彼伏的學運工運、錯綜複雜的境外勢力。此其中,國民黨執政能力接近失控與無孔不入的貪腐,成為危機之最。
在退守台灣後,蔣經國終其一生都在檢討和反思1948年的“滑鐵盧”。蔣家父子隨後在台灣推行的土改、整黨、肅貪等政策,毫無疑問帶著痛定思痛的深刻烙印。在這個意義上,1948年的“滑鐵盧”,其實並沒有成為“建豐同誌”的末路。
民國不過百年,算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曆史了。戲裏戲外,海峽兩岸,反腐都是一台永不落幕的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