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土地孕育多彩文化
大美畢節
作者:蘭世勇
織金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雜居大縣,有漢、苗、彝、白、布依、仡佬、蒙古、回、水、土家、壯、黎等28個民族成分。全縣110萬人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5.9%;在全縣32個鄉鎮中,少數民族鄉就占8個。
織金曆史悠久,文化絢爛。據清道光《平遠州誌》記載:“織金秦屬巴郡;漢屬牂牁郡;為仡佬族世居;晉以後彝族入主;宋、元、明為毗喇郡;清代為平遠州;民國三年(1914)1月以平遠州城東有織金街、織金關得名而改為今織金縣。”織金文物古跡甚豐,山、水、洞俱佳,1991年被列為省級曆史文化名城。
長期以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獨特人文風情,成為織金一筆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具有較高文化內涵的諺語詩歌、神話史詩,迷人的音樂舞蹈、戲劇、節日慶典、民風民俗、民族體育、民族服飾,古樸的村寨等,如同一場豐盛的民族文化盛宴,色香味俱全。
織金民族節日非常豐富。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中全縣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有10多個,著名的有官寨鄉苗族的“烏家山跳花節”、大平鄉苗族的“二月十八坡”,龍場鎮苗族的“端午坡”,三月初三城關平寨的“苗族跳花節“,六月初六的茶店鄉紅豔村布依族“對歌節”,六月二十四三塘鎮大方寨彝族的“火把節”等。七月十三以後的第一個“羊”日是全縣苗族的“青山羊場穀花節”。節日裏,各族人民身著民族盛裝,載歌載舞,舉行鬥牛、賽馬、鬥雞、射弩等傳統競賽活動。
織金民族歌舞絢麗多姿。以蘆笙音樂舞蹈為代表的“笙文化”,特別是苗族多聲部合唱,是苗族文化的主要內容。歌有高亢激昂、熱情奔放的“飛歌”、“喊歌”,低回委婉、優美抒情的“情歌對唱”,質樸莊重的“古歌”、“酒歌”;舞有蘆笙舞、木鼓舞、踩鼓舞等,其中著名的有阿弓的長角發苗“三眼簫”組合歌舞。另外,彝族熱情奔放的“彝家敬酒歌”、“鈴鐺舞”、“月琴舞”,布依族的“插秧舞”、“鐃缽舞”等都是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提煉出來的藝術化的精品。
戲曲也是織金的民族風情精華,在民間流傳下來的主要有漢族的花燈戲、文琴戲,穿青人的儺戲等。
文物古跡遍及織金全縣。如水西名樓財神廟、三甲保安寺、水西則溪樓、八步萬人墳、以那方家墳等。據統計,全縣有一定價值的文物古跡有14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4處。其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織金古建築群共有25個保護點。
織金民間工藝品技藝精湛、品種繁多,蠟染、刺繡、挑花、陶器、石雕、竹雕等具有很高知名度。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民族旅遊商品,民族工藝品深受旅遊者喜愛。近年來,全縣相繼成立了星月工藝廠、班門石藝、織金文誠旅遊產品公司、織金縣砂陶工藝廠、織金蔡群民族工藝廠等一批民營企業,從事民族工藝品的加工和銷售,產品深受國內外旅客的喜愛。(作者係織金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副局長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