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突厥人所表現出來的悍勇在他心裏形成了一個障礙,由此對幽州邊軍的期望值被拔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盡管取得勝利,但他還是寧願老老實實呆在軍營裏,等待幽州軍和朔方軍的到來再謀戰局。
幽州軍的整合耗費了不少時間,被迫延遲出發;同樣,朔方軍因為受到右賢王部的牽製,行軍緩慢。再加上左賢王部提前襲擊,以致於李隆基設定的左右兩翼支援未能實現。
等了兩天,斥候報告,左賢王部退往雲中郡城。
突厥人敗而未傷筋骨,主動撤退必有原因。
答案很快出來。
安祿山率大軍趕到,出現在左賢王部左翼,隨時可能切斷他後路。而,右翼,五萬朔方軍與右賢王的大軍一南一北同時姍姍來遲。
右賢王部坐擁十萬人馬,實力強大,然而態度未明,敵友難分。無論唐軍,還是左賢王,都不清楚他意欲何為,故而左賢王部不得不退。
隨著援軍到達,李隆基的信心恢複到了戰前狀態。
傍晚時分,眾將正在商議如何收複雲中郡時,左賢王派來了使者,請求言和。
使者梅錄啜,巧舌如簧說得天花亂墜,中心思想是,要麼講和劃地為界,要麼魚死網破,當然,在放狠話之前他給出了誘惑,分而治之的突厥對大唐百利而無一害。
與胡人言和長期以來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命題,如果它是一個帖子,那麼它的人氣足以霸占中原政壇的置頂位置。
麵對左賢王拋出的橄欖枝,反對者有之,也不乏讚同者。讚同者看到的是左賢王部的強悍戰鬥力,更攝於右賢王部的虎視眈眈。反對者見到的同樣是突厥人的悍勇,認為胡人反複無常,除惡須務盡不可養虎為患。
皇帝的行營內,眾人分成兩派針鋒相對。
王珙一派人數少,眼見不敵,他眼珠一轉向皇帝求援:“陛下,古人有雲,國之雖大,好戰必亡。今我軍重創了突厥人,然則死傷不少,實在沒有必要與突厥人繼續硬拚,不如回撤讓他們內鬥,等時機成熟我們再來收拾殘局豈不更有利?”
不等崔希逸等人反對,李隆基拍板同意了。
談判得有時間地點,還得有雙方的重量級人物。
左賢王建議的地點還算公道,在雙方駐軍之間,時間為明天早上,重量級人物麼,左賢王將自己給貢獻出來了,要求李隆基也效仿。李隆基當然沒那麼傻,堂堂天可汗豈能屈尊紆貴與胡對麵而談?
“左賢王他沒這個資格與朕對話,要談,與朕的愛卿王尚書說去。”
李隆基手指輕點,將大任降於斯人也。
“陛下,臣才能有限,恐辜負了聖意。”
怕死如王珙,當然不願意前往,生死關頭,自動選擇忘記皇帝金口玉言之說。
“你不去,難道要朕降格去不成?”
李隆基怒氣上臉。
王珙欲哭無淚,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痛也隻能暗暗忍受。
皇命壓倒一切,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唯一的安慰獎是皇帝給了他一支最強的護衛隊,李懷唐及其麾下兩百餘親騎。
最後這道命令讓李懷唐愕然。報複來得好快。不著痕跡無可指責!隻有婦孺才相信突厥人的誠意,此去恐怕凶多吉少。老皇帝人精一個,定然心裏有數,隻能說他用心良苦招數神奇。
抬眼之間,李懷唐見到了一絲不易察覺的冷笑隱含在李隆基的嘴角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