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然之弟登利倉惶逃至洛陽求援。由是與李隆基幹柴遇烈火,一點即燃。朝堂之上,眾目睽睽之下,李隆基拍案而起,怒不可竭提出禦駕親征,誓滅反唐者。
皇帝的想法嚇壞了眾大臣,禦駕親征可不是隨便說說,茲事體大,甚至可以說事關國家興亡,然而,大臣們的苦苦跪求哀勸均無效果。李隆基吃了秤砣,鐵了心。隨著李林甫一派與安祿山的表態支持,禦駕親征得以強行通過。
結果雖然與預期吻合,李懷唐還是難免感到吃驚。事態發展之快,超乎想像。
隨著幽州隨風,以及隨後潛伏在突厥內部的阿塔接踵而來的密報,李懷唐嗅到了一絲陰謀氣息,突厥內亂的背後有安祿山的魔爪,唆使梅錄啜下毒,蠱惑左殺勞斯反唐的似乎均與阿史那氶慶有關,而阿史那氶慶是安祿山的心腹部將。
如果真是安祿山所為,那麼一定離不開毒秀士高尚的策劃,以高尚的能力,難道禍亂東突厥僅為討好皇帝而已?
李懷唐越想越多,越想越亂,理不出一個頭緒。沒有時間供他思考,老皇帝意氣風發,迫不及待點將備戰,李懷唐不幸在其中,以皇帝的顧問身份隨駕,隻能帶少量親兵前往。
陰謀乎?從李隆基當時的表情來看,李懷唐有此感,老皇帝恐怕是等不及了,欲行借刀殺人之計。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備戰充分,飛鷹帶著“白玉爪”及時趕到,而且,親兵們還裝備了大量的“殺手鐧”,對付千軍萬馬不成問題。
安祿山出城了,李懷唐回城了,兩條消息先後送到老皇帝麵前。
小李他出城幹啥?
密探答曰:左牽黃,右擎蒼,懷抱美人,不亦樂乎。
出征在即還有心思走馬鷹犬攜美遊獵?
李隆基想冷笑卻笑不出,心中的煩躁更多一層。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至今日,他終於明白,要美人就得放棄賢名,要賢名,那就忘掉美人。
按李林甫的獻策,宜借出征之機盡早除掉李懷唐,避免養虎為患。
加害功之臣非李隆基所願,但是,三十六計使盡,仍然無法得到夢寐以求的美人,還處處碰壁落盡顏麵,簡直不識抬舉,他不由惱羞成怒。殺意雖起,卻在明滅間難以定奪,畢竟影響極大,牽連甚廣。
到目前為止,對於是否采納李林甫的借刀殺人計,李隆基尚在左右搖擺中,令李懷唐隨駕充作顧問更多是出於害怕他趁洛陽空虛攜帶美人逃跑的擔憂,或多或少也有視具體情況而定的意味。
魚啊,熊掌啊,美人啊……
午後,李隆基召集所有將帥以及重臣詢問備戰細節。
此次出征,兵部尚書王珙被欽點為帥,副帥,屈居於李隆基之下,另調河西節度使崔希逸為副帥輔佐。
在皇帝麵前,王珙滿嘴全國山河一片紅,形勢大好,數個代表,幾個先進,天花亂墜,總之,最高領導出馬,眾望所歸,勝捷輕而易舉信手拈來。
報告令李隆基相當滿意,唯有崔希逸不知道河蟹為何物,流露出憂心忡忡的神色,實話實說。
“臣觀之禦林軍軍紀不佳戰鬥力不高,帶有怯戰情緒者為數不少……”
討伐突厥人的大軍由三部分組成,從幽州,朔方各調五萬將士組成左右兩翼,李隆基親率關洛的八萬禦林軍居中。
然而,大唐腹地承平歲久,關洛地區的禦林軍絕大部份將士未曾受過戰火的曆練和考驗,不識刀兵。加上駐地所在繁華,天天被暖風熏,軍紀鬆弛,意誌疲弱。
崔希逸所言太實在,毫不顧及到領導的臉麵,最後居然以“豆腐兵”作為總結。
“啪!”
李隆基滿臉黑線,手掌與龍椅狠狠地親密接觸。時至今日居然還有人勸他知難而退,雖然很委婉,卻依舊觸動他的龍鱗。
侍中裴耀卿見勢趕緊救火,“陛下息怒。崔副總管所言恐有過其實,但並非一無是處,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李隆基吞下怒氣,沒好氣問道:“既然存在問題,諸位有何辦法解決?”
這還不簡單?
王珙等人爭相獻策,中心圍繞著一個賞字。
崔希逸搖頭,認為王珙的建議純屬老生常談毫無新意,作用不大,單靠賞賜無法持續提高戰鬥意誌。
有難題,找顧問啊!
王珙不服氣,將擔子撂給了李懷唐,丫的不是啥顧問麼,自詡作戰經驗豐富,總不能學徐庶進曹營吧?張嘴隻吃幹飯。
焦點不約而同集中到了李懷唐的身上。
隻見這位小李同誌施施然稟告:“請陛下閱兵。”
閱兵?!
新概念,很潮。眾人眼睛發亮,然後撫須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