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市城(遼寧鞍山附近)位於遼河下遊,始建於晉朝,一直作為重要的軍事堡壘存在,南北朝時為高句麗所割據。
當年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勢如破竹,最後卻受阻於安市城,飲恨而歸。安市城的險峻可見一斑。
安市城背靠高山,麵向遼水,城高兵足,多大八千。更難對付的是駐紮在附近的渤海水軍。因為地處遼河下遊,水道寬闊,安市城被張文休選中為駐地。
水軍的威力在於,他們隨時可以將渡河的唐軍攔腰斬斷,或者放其過河,而後切斷唐軍的退路並堵死後勤供應。
遼水西岸,李懷唐一籌莫展。遼西城一戰,渤海水軍元氣大傷,卻無損他們封鎖遼水的能力。兩萬餘東征大軍停下了前進腳步,不敢貿然渡河。
本來後勤供應尚未到位不宜繼續用兵,但是李懷唐意外獲得讚助――遼西城裏存放了張文崇數年來努力積存的糧食,足夠他三萬大軍吃上數月。
兵貴神速。李懷唐當機立斷,率騎兵直撲安市城,企圖一舉拿下這個攔在通往旅順港的重要據點。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在李懷唐漏的潛意識裏,渤海水軍應該在海上乘風搏浪,事實出乎意料,李懷唐為此瞠目結舌:張文休的殘餘水軍不務正業,居然以內河為母港,如同嗜血的鱷魚,橫亙在遼水河道上,虎視眈眈。
水軍不上岸,再精銳的騎兵也隻能徒喚奈何。眼看著孱弱不堪一擊的渤海水軍,李懷唐的精銳騎軍愣是幹瞪眼。於是,消耗時間成為雙方的唯一娛樂。
渤海船隊距離並不遠,隻是在這個通訊基本靠吼時代,寧遠鐵騎之中無人通曉傳說中的千裏傳音神功,喚不來渤海船隊。
戰機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在大武藝集結主力過來支援之前拿下安市城,後續極有可能會陷入苦戰。
遼東山多水也多,沿著主要河道,城堡林立。從安市城向北,遼水的支流、梁水河畔,依次還有遼東城和白崖城,三城互為犄角遙相呼應,即使李懷唐溯河北上,也會麵臨逐一攻城拔點的痛苦,關鍵是,安市城卡住了他計劃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後勤補給渠道。
按照隨軍向導大門藝的建議,不該理會這些城堡,打蛇打七寸,直接揮軍北上北上再北上,深入敵後攻取扶餘城,再以此為據點,向東拿下渤海都督府。
大門藝的膽子很大一番慷慨激昂言辭也挺動人,不過沒能打動李懷唐,他隻聽不納。
對於這些反複不斷的叛逆胡人,據城略地為其次,消滅他們的有生力量才是王道。戰神薛仁貴伐高句麗時,先擊破其主力,而後千裏挺進突襲扶餘城,再回頭圍攻平壤,完成滅國之壯舉。
戰爭有她的內在規律,條件不成熟不可強求。兵法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李懷唐迅速調整戰略,既然渤海叛逆不給渡河,那就看菜吃飯,在等待中積極備戰,將大武藝的主力消滅在遼水西岸,遼西城下亦未嚐不可。
隔著遼水,安市城城主泉健男正在大發雷霆。
惹他暴怒的是他的大兒朗泉萬春。
隻能說泉健男運氣不佳,大王的寵妃被海寇掠去時,他正率軍在外,跟隨大將熬尼圍攻營州。留守的泉萬春隻知花天酒地,接到求援隻派出區區兩百人隨遼西城的副將南下,錯過了向大王邀功的好機會。
泉健男兵敗回城,獲悉這一切,趕緊將功補過,命令泉萬春率三千兵南下助戰,為了壯大聲勢,他還煞費苦心出謀劃策,讓士兵們每人都拖著一段樹枝,營造聲勢以挽回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