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明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2 / 2)

李懷唐睜開憤怒的眼睛向後瞪去,楊慎矜皺眉不屑的樣子赫然入目。

來不及冒火,他聽到了,殿中監察禦史在叫一個他相當熟悉的名字:李懷唐!

皇帝老兒在找俺?唉,就是見不得俺與玉環小娘成好事。

李懷唐一邊嘀咕,一邊擠開擋路的大臣們,步入殿中。

唐時,殿陛之間的稟奏無需動不動雙膝著地,絕不像宋以後的朝代,動不動雙腿一軟,將人的尊嚴侮辱到最低賤。

跪禮可免,必要的禮儀卻不可少。

然而李懷唐卻衣冠不整,少了一條腰帶。

倒是秉直的殿中監慍怒直呼:“大膽蠻胡,竟無禮至斯?何為華夏?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故稱夏。衣冠不整,簡直有辱斯文......”

在許多人的眼裏,尤其讀書人,小平頭形像的李懷唐是個不折不扣的胡人。

李懷唐沒那個心思與要名不要命的禦史計較,愣了楞意識到不妙,都怪胡娘太癡纏誤事。若在平時不大要緊,殿堂之上可大可小,欺君之罪的帽子隨時壓來,可奇怪的是,武家兄弟與李林甫似乎從良了,居然破天荒沒有發難。

“哦,可能繃得太緊,斷了,等等,”李懷唐靈光一閃,馬上轉身原路返回。

大柱之側,偷懶磕睡的不止李懷唐一人,一名東突厥外臣占據著另一塊風水寶地春眠。

眾目睽睽之下,李懷唐毫不客氣抽走他的腰帶……

與大臣們流露出的譏嘲神態不同,李隆基仿似無所謂,他的心情好,足夠容忍李懷唐的失禮,況且,李懷唐即將給他送大禮!

“臣李懷唐有奏。”

“但講無妨。”李隆基等的就是這個時刻。

李懷唐清清嗓喉擺擺肩膀,大義凜然之氣迸發:“大唐天威,不可冒犯,然而化外之胡總以我天朝之善忍為其無恥的資本,侵我唐境,荼毒我等同胞。俗話說得好,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今海寇已伏法,下一個該輪到渤海的大武藝了。臣不才,請討伐之,願率麾下大軍橫掃渤海國,好叫他們知道什麼是明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

“好一個明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李隆基拍著龍椅的把手彈起,一點都不像五十多歲的老者,“大將軍忠勇有加,隻是遼東之地苦寒,昔日太宗和高宗連續征伐高句麗,動輒十數萬大軍,籌備數年,方能成。以大將軍之兵,恐怕難以取勝。”

“陛下,陛下,臣願意為大將軍增添一兵,請陛下下旨,討逆伐奸!”

一道身影急匆匆從眾大臣之末出列,小跑到李懷唐身邊跪下,朝著李隆基三叩九拜,情緒激動以致於聲調變音。

跪者大門藝也。

好戲開鑼了。

大門藝唱罷,又一名重磅配角登場。

蕭嵩出列,道:“陛下,臣以為收複遼東之地,重置安東都護府正當其時。”

在軍事方麵,朝廷以蕭嵩為馬首是瞻,他的發言往往具有一錘定影的效果。

“哦?請中書令詳細言明。”李隆基皺著眉頭,也不知是裝的,還是出自由衷。

軍事家果然不同凡響,天時、地利、人和逐一被他羅列,唯獨缺乏李懷唐最關心的後勤。

李懷唐幹脆裝聾作啞,自始至終,他就沒指望過李隆基給他後勤支援,老皇帝至少有一點很誠實,征戰遼東需要數年的籌備,以一比十的前方將士和後勤供應的比例估算,運送糧食和軍械的民夫至少需要二十萬,這還沒將李懷唐軍中的大量馬匹駱駝納入其中。

不過,蕭嵩並非一無是處,提出了允許李懷唐到幽州征兵的建議,臨末還給他找來五千援軍。

京城戍衛軍中,隻有萬騎是騎兵,所以,歸入到李懷唐大軍序列中的毫無意外是烏知義麾下的萬騎將士,結果還算符合之前邊令城透露的消息。

至於允許征兵之政策,李懷唐大覺意外,沒想到蕭嵩如此仗義,幽州民風剽悍,有錢有糧不愁無能戰之兵,在檀州駐紮的那些時日,李懷唐早已垂誕當地的兵源,隻是可惜當時沒有這個條件。

其實,對大唐而言,兵源不算啥,困難在於養兵,曆史上,李隆基曾經同意大門藝到幽州招兵買馬對付反叛的渤海國,大門藝錢糧用完了,跟隨的兵將隨之哄散。無論是李隆基,還是蕭嵩,都明白這一點,打的也是這個算盤,絲毫不擔心李懷唐自肥。

一片山搖地動的英明萬歲後,征伐渤海國的決定以聖旨的形式確定下來,李懷唐又多一個頭銜:遼東行軍副大總管。

等等,行軍大總管何人?

李懷唐在為意外的收獲而走神,沒聽清楚。大門藝答曰:領導乃邊令城是也。

關於出征時間點,高力士在皇帝麵前下了不少功夫,終獲同意在戰馬上驃之時的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