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複合弓所需的六種材料也在密鑼緊鼓地籌備著。對於要求嚴格的匠師來說,這些材料都得分季節來治,可李懷唐哪裏能等,先解決有無問題再說。
弓弩製作剩下來的邊角料,或者不合適的木材都用來加工成羽箭和弩箭。強弩使用的弩箭與長角弓不通用,弩箭沒有裝羽毛,用於遠距離的拋射,直射的效果不太好,而且,不同的弩,所使用的弩箭也不一樣,腳踏弩的弩箭就要比臂張弩長得多。弓箭則使用羽箭,箭杆後裝上羽毛之後,直射時,可以使飛行中的羽箭產生旋轉,從而保持其穩定性和準確性。
種類繁多的箭矢,讓李懷唐的眉頭皺了又皺。戰爭所涵蓋的內容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除了麵對麵的廝殺,還涉及到來自方方麵麵的支撐,比如刀兵,比如情報等等,而且,打仗不是一刀過的買賣,連續長期的戰事對輜重不斷補充和準確情報獲取的要求更高,隻有那源源不絕的後勤有效供應和及時透明準確的情報才是王道,最終的勝利還得依靠這些躲在背後的無冕之王來支撐。它們才是戰場上的核心實力,樸實無華,難引注意,卻不可或缺。
武裝院與“隨風”成了李懷唐心目中的左臂右膀,這也是他對武裝院額外關切的緣故。
武裝院還囊括了刀兵的打造和皮甲馬鞍等的製作。由於缺乏足夠的鐵匠,所打造出來的刀兵質量都不怎樣,還不如使用繳獲的順手。所以,在覓到合適的良匠之前,李懷唐一直都不敢使用那些從呼羅珊弄來的那些烏茲鋼來打造彎刀。
倒是皮甲的製作引起了他的興趣。目前為止,光明部也隻能利用皮甲來製甲,至於鐵甲則還停留在構想階段。光明部的輕騎兵,除了少數的皮甲外,大部份騎士包括李懷唐都沒有配備皮甲。皮甲輕便,對於輕騎兵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防護選擇,尤其是和鎖子甲配合,防禦弓箭的效果驚人。上次,李懷唐若是穿上一副皮甲,突騎施人神箭手的偷襲隻能徒喚奈何。
河中地區,皮革的數量多不勝數,價格也便宜。隻是製作的過程也很繁雜,裁剪,去毛,去水,晾幹,編製成甲。每月才成品兩百多副。
看著大量剩餘的碎皮毛,李懷唐想起了護指。一直以來,弓箭手射箭都用破布重重纏繞手指,以防止拉弦過度被切斷手指。這樣的纏繞,費時麻煩,也嚴重地影響了射手的動作和感覺。如果用這些皮毛給每一位射手做幾個護指,效果肯定要比破布纏繞來得要好。
皮革匠們吃驚地看著想法越來越多的李懷唐,不少匠人的眼睛逐漸在放亮。能想象出來的東西都被他給提了出來,皮帽,皮手套,耳套,皮靴。確實,冬天來臨了,這些東西都是戰鬥力的可靠保證。
隨著武裝院進入正常的生產軌道,大量的各種原材料被快速地消耗著,之前儲備的物資都即將告罄。尤其是那些雪鬆木,更為緊缺。於是,李懷唐下令那些剛從突騎施人那裏恢複自由的栗特人進山運木,在小栗子的帶領下,上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向深山開拔,成了李懷唐的免費勞力。嚴格來說,也不能算免費,他們可是都吃著李懷唐的糧食,這兩萬多人的口糧讓李懷唐大感頭痛。
盡管武裝院的步伐不夠大,也不夠整齊,可是,步子已經邁了出去,隻要堅持前進,路子將越來越寬,步伐也將又穩又快。
看著屬於自己的光明部在成長壯大,李懷唐很興奮,很期待,光明部的前進步伐已經邁出,不能停留,無可阻擋。
無冕王的隨風也要邁出她的第一步。經過研究比較,烏蒙選擇了石國都城柘枝城作為隨風的第一分站。理由是石國靠近突騎施人的大本營,聚居著大量的突厥人,包括其國君正副汗都是突厥人。而且,烏蒙和李懷唐商量研究過,這個冬天過後,就率軍向東遷徙到與大唐接壤的拔汗那一帶,那裏和石國也很相近。將來,新鮮誕生的光明部與突騎施人,石國和拔汗那之間的矛盾隨時爆發。所以,在柘枝城建立一個隨風組織,李懷唐認為是高屋建瓴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