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仆二人來到了總督行轅。冒成上前,請門公把拜帖傳遞進去。過了片刻,一位方巾儒服的幕僚出現了。冒襄雖然馬上覺得對方的臉麵和身形很熟悉,卻仍舊怔了一下,才突然認出,原來是老朋友侯方域。“啊,怎麼幾個月不見,朝宗變得這麼厲害?黑、瘦倒還罷了,可他怎麼會如此衰頹,仿佛一下子老了十歲似的!”冒襄正想著,侯方域已經迎上前來。
“哎,朝宗,原來是你!何以如此之巧!”
意外地碰到老朋友,使冒襄多少有點興奮。因為有些疑問他也許不便向史可法提出,但在侯方域麵前,卻可以不必避忌。
然而,侯方域卻顯得心事重重。他沒有回應冒襄關於“巧遇”的驚喜,甚至連禮節性的微笑也沒有,隻點點頭,回了一揖,便說:
“史公眼下正處置公事,未能即刻見兄,命弟請兄先到西廳奉茶。”
冒襄眨眨眼睛,對於老朋友的冷淡感到頗為意外,也有點不習慣,但隻好順從著,疑疑惑惑地向裏走去。
“嗯,兄此次來揚,是意欲從軍,抑或隻是順路返鄉?”等冒襄在西廳的椅子上坐下,仆人奉上茶來之後,侯方域默默地呷著茶,過了片刻,才抬起頭,審究似的盯著朋友問。
冒襄沒有立即開口。倒不是由於對方前一陣子的態度,使他感到不快,經過一年多來種種的風險與挫折,他當年那股子傲氣,已經消磨掉了許多,不再過於計較這一類事情了。不過,說到此來的目的,他卻有點拿不定主意。無疑,自從決定離開南京,擺在他麵前的選擇,正如侯方域所說的,隻有兩種:要麼返回家中,從此不問世事;要麼就是投到史可法的幕中,從軍抗清。本來,清軍兵臨城下已經迫在眉睫,無論是從保衛江南還是保衛家鄉來權衡,都隻有拚死抗爭才有出路。但是揚州當真能守得住麼?如果守不住,自己恐怕也難免一死以殉。國勢到了這一種地步,本來死也沒有什麼可怕;況且因抗敵盡忠而死,也算死得其所。隻是父親還在浙江海寧縣任上,而老母妻兒則被丟在如皋家中。那麼,似乎還應當先把家眷送到父親那兒去再說。不過這麼一來一往,時間就恐怕有點來不及……“依兄之見,弟當留還是當走?”由於感到一時難以決斷,冒襄終於隻好反過來征求朋友的意見了。
侯方域的目光閃動了一下,隨即垂下眼皮:“這個麼——各有利弊,全在兄如何拿主意罷了。”他模棱兩可地回答。
“可是……”
“留下,自能壯烈報國,流芳青史,但必死無疑。走呢,雖有貪生畏死之譏,卻或許能苟全性命於亂世。”
冒襄微一錯愕,臉刷地紅了。這不僅因為朋友的話,正戳中了他的心事;還因為對方這樣說時,口氣中那種分明的譏諷意味。然而,接下來聽到的話,又使他大吃一驚。
“不過,”侯方域忽然左右望了一下,隨即壓低了聲音,目光也變得有點惡狠狠,“像這麼一個朝廷,這麼一幫當道的狐群狗黨,莫非兄以為,我輩還值得為之盡什麼忠,殉什麼節麼!”
“那麼……”
“哼,聽說左兵東下時,馬瑤草曾說什麼‘寧亡於清,不亡於左’,那就讓他亡好了!說不定他們完蛋了,我輩還能活得痛快些!”
冒襄瞪大眼睛,望著咬牙切齒的朋友,不由得呆住了。但漸漸地,一股反感開始從心底裏冒上來。因為從朋友那句貌似激昂決絕的話裏,他隱隱感到了一種可駭的、卑劣的意向。
“啊,兄是說……”
“不!”侯方域粗暴地把手一揮,挺身離開了椅子,“我什麼也沒有說,也不想說!”他猛地走開去,仿佛想擺脫某種無形的、令他感到煩躁和恐懼的糾纏。然而,隻過了一會兒,他又轉過身,重新走回來,吵架似的大聲說:
“兄倒說一說,局麵到了這一步,還有什麼指望?左良玉死了,左兵敗了,左夢庚率殘兵逃到了江北,投降北兵去了。徐州早已失陷,前幾日盱眙降了,昨日泗州也降了。淮揚已是屏障盡失。今晨五鼓,李本深又率城中高營兵馬斬關而出。剩下一點殘兵,這城還怎麼守?北兵一到,隻能束手待斃而已!為何會弄到這樣子?是史公無能麼?不是!是淮揚的兵全不中用麼?也不是!就為的馬、阮狗賊明知大禍臨頭,還從中作梗。史公幾番疏請入朝,意欲麵陳大計,俱遭峻拒,還疑他欲與左兵呼應。史公連檄河防諸路兵馬增援揚州,亦被馬、阮暗中阻撓,皆不聽命。這不是明擺著要把史公往死裏迫麼!這等朝廷,這等權奸,憑什麼還要為他盡忠,給他拚命!老實說與兄知,隻有傻子才留下來,弟可是決定走了,今日就走!”
侯方域怒氣衝衝地申訴著,大聲地吼叫著。顯然,這種苦惱和憤慨在他心中已經積存了許久,以致一旦得著發泄的機會,便再也管不住自己,就連此刻是在什麼地點,應當掌握什麼分寸,他全都顧不上了。
“況且——”他又高聲說,大約還意猶未盡,然而,一種本能的感應使他回顧了一下。一刹那間,他噎住了。因為不知什麼時候,史可法結束了簽事房那邊的公事,已經來到了門檻之外。
史可法無疑聽到了侯方域最後那番話,卻顯得出乎意外的平靜。他跨進門檻之後,既沒有動氣,也沒有焦急,隻對幕僚點一點頭,淡淡地說:
“兄台數月前來時,學生就說過,此地乃死所而非樂土,唯不惜性命者可以處之。其時兄未肯信,堅要留下。如今兄已知學生所言不妄,意欲離去,那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