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麵條·麥當勞
秀·設備
作者:尚昱
年前習主席工作途中的一餐便飯,火了“慶豐包子”。在我看來,習主席吃慶豐包子,與“慶豐包子”關係不大。我的意思是說,習主席走進慶豐包子鋪,並不是因為“慶豐包子”的名氣大或味道好,而是因為習主席親民,要在平民的消費場所,以平民食品作為工作餐,他的車隊經過慶豐包子月壇店時,時間正好是飯點,慶豐包子鋪又正好符合這些要求。如果那地方開的不是慶豐包子鋪,而是餃子館或是麵館,習主席也照樣會去吃的。這與封建時代皇帝微服私訪,吃到宮裏吃不到的民間美味,一高興就金口玉牙賜個名,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或許是因為“慶豐包子”出名得太僥幸,網上出現了關於“慶豐包子”的段子。說是“慶豐包子”的老板進入商界大佬聚會,互聯網大佬問:“生意做大了,需不需要客戶端?”老板回答:“一般是服務員端,忙的時候店長也端,實在忙不過來,才會讓客戶端。”顯然是調侃人家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這就有點小人心態了,“慶豐包子”是本土的平民食品不錯,但這不等於人家的掌門人就是“土包子”—個,連“客戶端”都不懂。今年1月,江蘇省開兩會,新聞稱給與會代表吃的是“慶豐包子”。消息一出,“慶豐包子”就馬上聲明本公司不曾向其供應“慶豐包子”,表示要追究侵權責任,對方隻好承認包子是自己食堂做的。這反應速度,說明“慶豐包子”的掌門人還是很有膽識的。
領導率先垂範,各級官員紛紛學習,自然是應該的,但學習的應該是“節儉、親民”的作風,而不是神化習主席所吃包子的品牌。像給兩會代表吃冒牌的“慶豐包子”的做法,就有點跑偏了。
商家利用這難得的機遇,做大做強自己的品牌,則是天經地義的。自從習主席光顧後,“慶豐包子鋪”顧客盈門,還有人專程從外地趕到慶豐包子鋪,就為了吃一頓21元的“主席套餐”。年後,“慶豐包子”還進入了台灣,聽說銷售相當火爆。奇怪的是,所有關於“慶豐包子”的新聞,都很少提到慶豐包子的味道,隻在電視中看到一位台灣消費者品嚐之後說:“口味比台灣的食物要重。”不知道是喜歡還是不喜歡。想來“慶豐包子”確確實實就是一種普通的“包子”,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現在的銷售火爆,隻是人們出於對習主席此舉的真心擁護和對“慶豐包子”的好奇。擁護和好奇,品嚐一次也就夠了,慶豐包子能不能乘勢做大做強,關鍵還是要看產品和服務。
年前火了“慶豐包子”,年後又火了個“biang biang麵”。因為與連戰是“陝北老鄉”,“習連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以家鄉的風味招待貴賓,輿論盛讚這種“舌尖上的鄉情”,習連會的菜單一經曝光,各地多家陝西餐館馬上就照單推出了“習連套餐”,由“biang biang麵”、羊肉泡饃、拌涼粉等陝西特色小吃組成,份才58元錢。其中“biang biang麵”更因為名字幽默,寫法獨特備受追奉,據說習主席是專--在紙條上寫了“biang”字,給連先生看。商家的反應夠快,我覺得“這個可以有”,因為那幾樣菜式,本來就是成名已久的陝西特色小吃,習主席宴請連戰先生,又等於為陝西菜做了個大廣告,乘著這股火爆勁兒,把陝西特色菜推向全國,甚至走出國門,商家何樂而不為呢?
忽然想起,美國總統奧巴馬會見時任俄國總統的梅德韋傑夫時,曾同車共赴一家路邊麥當勞小店午餐,也曾傳為一時的佳話。不過並沒有民眾爭相品嚐“奧梅套餐”的事情發生。我倒不認為完全是因為美國領導人更平民化,民眾見慣了,我認為還有個原因是全世界的麥當勞都是一樣的味道,實在沒有必要去好奇總統吃過的漢堡是什麼味道。”這麼一想,我還真挺為我們國家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而自豪的。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初入國門時,媒體狠炒了陣子,我記得有篇文章題目是《雞模式與鴨模式》,比較肯德基之類把全世界炸雞做成同一口味的標準化生產模式,與北京烤鴨之類中餐的獨家特色模式優劣,言下之總是比較推崇“雞模式”,很為“鴨模式”擔憂,當時還有個“榮華雞”,聲稱要推出中式快餐,阻擊洋快餐的擴張。現在,想用洋快餐的模式做中式快餐與洋快餐競爭的“榮華雞”好像已經銷聲匿跡了。地道的中餐,百菜百味的“鴨模式”卻也沒有被洋快餐擠倒,仍然在全世界百花齊放。可見,模式這玩意兒,並不隻有一種,借鑒可以,但我們大可不必妄自菲薄,隨著別人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