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孫秀既恨石崇不與綠珠,又憾潘嶽昔遇之不以禮①。後秀為中書令,嶽省內見之,因喚曰:“孫令,憶疇昔周旋不?”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②!”嶽於是始知必不免。後收石崇、*石,同日收嶽③。石先迭市,亦不相知。潘後至,石謂潘曰:“安仁,卿亦複爾邪?”潘曰:“可謂‘白首同所歸’。”潘《金穀集》詩雲:“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④。”乃成其讖⑤。

【注釋】

①綠珠:石崇的愛妾,善吹笛,很漂亮。孫秀曾派人向石崇索取綠珠,石崇不肯給。孫秀怒,矯詔逮捕石崇。潘嶽:字安仁,曾任給事黃門侍郎。孫秀誣陷他和石崇追隨淮南王等作亂,夷三族。

②“中心”句:引自《詩經·小雅·隰桑》,這裏指心中存著這件事,哪一天能忘記。中心,心中。

③*石:歐陽建,字堅石,是石崇的外甥。

④“投分”句:大意是,我希望尋找堅貞的知己,友情始終如一,同生共死。投分(fèn),誌向相合;知交。石友,比喻像金石一樣堅貞的朋友。

⑤讖(chèn):預兆;預言。

【原文】

(2)劉璵兄弟少時為王愷所憎,嚐召二人宿,欲默除之。令作阬,阬畢,垂加害矣。石崇素與璵、琨善,聞就愷宿,知當有變,便夜往詣愷,問二劉所在。愷卒迫不得諱①,答雲:“在後齋中眠。”石便徑入,自牽出,同車而去,語曰:“少年何以輕就人宿!”

【注釋】

①卒迫:同“猝迫”,倉猝,突然。諱:隱諱;隱瞞。

【原文】

(3)王大將軍執司馬湣王,夜遣世將載王於車而殺之,當時不盡知也①。

雖湣王家亦未之皆悉,而無忌兄弟皆稚②。王胡之與無忌,長甚相昵③。胡之嚐共遊,無忌入告母,請為饌。母流涕曰:“王敦昔肆酷汝父,假手世將。吾所以積年不告汝者,王氏門強,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聲著,蓋以避禍耳④。”無忌驚號,抽刃而出,胡之去已遠。

【注釋】

①司馬湣王:司馬丞,字元敬,曾任湘州刺史,封為譙王,死後諡為湣王。世將:王世將,是王敦的堂兄弟,曾任荊州刺史,追隨王敦叛亂,王敦曾任命他為平南將軍、荊州刺史。

②無忌:字公壽,是司馬丞的兒子。

③王胡之:字脩齡,是王世將的兒子。

④門:家族。聲著:聲張。

【原文】

(4)應鎮南作荊州,王脩載、譙王子無忌同室新亭與別①。坐上賓甚多,不悟二人俱到。有一客道:“譙王丞致禍,非大將軍意,正是平南所為耳。”

無忌因奪直兵參軍刀,便欲斫脩載②;走投水,舸上人接取,得免③。

【注釋】

①應鎮南:應詹,字思遠,升任江州剌史、平南將軍,死後追贈鎮南大將軍。王脩載:應是王世將的兒子,《晉書·無忌傳》說到餞行時,丹陽丞省之在座,那麼脩載應是耆之的字。

②直兵參軍:王公府裏的屬官。

③舸:大船。

【原文】

(5)王右軍素輕藍田,藍田晚節論譽轉重,右軍尤不平。藍田於會稽丁艱,停山陰治喪①。右軍代為郡,屢言出吊,連日不果②。後詣門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③。於是彼此嫌隙大構。後藍田臨揚州,右車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參軍詣朝廷,求分會稽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為時賢所笑。藍田密令從事數其郡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為其宜。右軍遂稱疾去郡,以憤慨致終。

【注釋】

①丁艱:指王藍田死了母親。

②不果:沒有成為事實;沒有實現。

③陵辱:*;侮辱。

【原文】

(6)王東亭與孝伯語,後漸異①。孝伯謂東亭曰:“卿便不可複測?”

答曰:“王陵廷爭,陳平從默,但問克終雲何耳。”

【注釋】

①“王東亭”句:王恭(字孝伯)因為中書令王國寶專擅朝政,想殺國寶,而東亭侯王珣以為時機未到,極力勸止。後來王珣又勸王國寶辭職,以緩和矛盾。這裏所謂後漸異,疑指此。

【原文】

(7)王孝伯死,縣其首於大桁。司馬太傅命駕出至標所,孰視首①,曰:“卿何故趣欲殺我邪②?”

【注釋】

①標所:立柱子懸首示眾的地方。

②趣(cù):通“促”,急促。

【原文】

(8)桓玄將篡,桓脩欲困玄在脩母許襲之①。庾夫人雲:“汝等近,過我餘年,我養之,不忍見行此事。”

【注釋】

①“桓玄”句:桓玄和桓脩是堂兄弟,桓脩年幼時常受到桓玄的欺侮,所以懷恨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