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傳播”的媒介生態和傳播框架
探索
作者:吳兵 吳一夫
微傳播是指無數的個體借助微博、微信、QQ、微電影、微播客等微介質進行的微型化傳播活動。盡管多數微傳播主體的社會影響微弱、傳播內容碎片化,但由於其更多是對可確定目標受眾的推送、投遞,因此,微傳播不僅更加精準化、移動化、全時空化,而且也更加個性化和時尚化。特別是大量微傳播內容在“加關注”“點讚”“轉發”等裂變擴散後所形成的強大聚合效應,甚至遠遠超過了傳統大眾媒介的社會影響。
“微傳播”媒介生態
當前,數字化、移動化、網絡化、智能化等多種技術變革不是數量上增減損益的變革,而是整體的生態變革,表現出有線與無線的全網時空、大屏與小屏的跨界生存、眾媒與自媒的聯動一體的“微傳播”媒介生態。
1.有線與無線的全網時空
有線指通過寬帶網線的靜止上網方式,無線則指通過WIFI、WAP等方式連接終端的移動方式。他們既代表了終端網絡接口的不同,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傳播方式。有線與無線不同的上網使用環境,不僅滿足了人們不同條件下的信息生存體驗,也構成了全時空無縫的傳播生態環境。如果說美國學者李普曼在近一個世紀前勾勒出的“擬態環境”僅僅讓我們感受到媒介的強大力量,那麼當今這種無處不在的全時空網絡產生的信息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數據細胞”。
2.大屏與小屏的跨界生存
大屏指以電影、電視、電腦、戶外廣告屏等為代表的視聽媒介,小屏指以手機、平板電腦、車載屏等為代表的可移動、易攜帶的新型移動視聽終端。盡管各類大屏的視聽媒介仍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但越來越多的小屏視聽媒介開始不斷擠壓大屏視聽媒介的空間,並已經初步形成了多屏共存的局麵。因此,大屏與小屏的跨界生存實際上反映的是當前人們一種融合化的視覺體驗方式。
3.眾媒與自媒的交叉並用
眾媒體是指傳統意義上可實施大眾傳播的媒體,自媒體(We Media)是指社會公眾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兩者的主要區別體現在於:首先,眾媒體主要用於為公眾提供服務,而自媒體主要用於滿足社會個體實現自我表達、自我生產、群體共享的需求;其次,眾媒體是“點到麵”傳播;而自媒體既有“點到點”的共享,也有“點到麵”的傳播。因此,對於信息社會的人們而言,眾媒體與自媒體的交叉並用既是當前信息傳播格局的無奈選擇,也是一種信息生活方式的主動追求。
“微傳播”框架
“微傳播”框架是指當下媒介生態下“微傳播”意義的建構。即“微傳播”中各類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互動關係對社會情境的影響。
1.個體化、草根化、全民化的微主體
“微傳播”的主體之所以被稱為“微主體”,充分體現了其與大眾傳播的差異——非職業化、個體化、草根化、全民化。“微主體們”絕大多數是社會各行各業的普通大眾,多數沒有受過專業培訓,沒有鮮明的商業目的,不以傳播信息為職業,同時也無嚴格的組織把關。因而他們的傳播活動更具有自由、自主、隨時、隨地、個性、隨意特征,特別是在麵對各類突發事件發生時,“微主體們”甚至超過了職業傳播者而成為重大新聞的首發者。
2.微投入、微產出、微風險的微介質
與傳統大眾媒介“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的專業化、職業化傳播介質相比,微主體傳播主要使用微博、微信、人人網、騰訊QQ等自媒體的網絡信息傳播平台以及依托並呈現這些平台的移動終端。這些微介質都具有“微投入、微產出、微風險”的特點。這是傳統大眾媒介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硬件投入以及大量職業傳播者高人力成本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