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鏡技術治療膝關節內損傷的研究進展
綜述
作者: 餘海龍
[摘要] 在關節鏡未廣泛普及之前,對膝關節內損傷進行外科手術時通常需要切開關節囊,對正常組織的破壞較大,基礎創傷合並手術創傷,術後並發症較多,恢複較慢,功能恢複不佳。隨著人們生活的提升,對醫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關節鏡技術的應用可滿足膝關節內創傷患者的需求,因此受到了歡迎。經過多年的發展,關節鏡已經由單純的診斷工具變成集合診斷與治療輔助為一體的技術,其具有的優勢隨著科學的進步將不斷擴大,為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
[關鍵詞] 關節鏡;膝關節內損傷;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R687.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16-0158-03
Progress of arthroscopic technique in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injuries of knees
YU Hailong
Spinal Joints Branch,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echi City,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Hechi547000,China
[Abstract] Before arthroscopy is not widely available, surgery of knee injuries usually requires surgical incision of the joint capsule,with the larger damage to normal tissues, basic trauma with surgical trauma,producing more complications,recovering slowly and poor functional recovery. Arthroscopic technology can meet the needs of trauma patients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people's lives and medical requirements.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arthroscopy has developed from simple arthroscopic diagnostic tools into a set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technologies, which has the advantage of advances in science, continues to expand and provides patients with higher quality of service.
[Key words] Arthroscopic technique;Intra-articular injuries of knees;Progress微創技術是近年最為熱門的醫學技術之一,微創技術在骨科領域的逐漸普及使膝關節內損傷的治療也由傳統觀念向微創技術進展,患者也因此受益[1]。關節鏡技術便是微創技術運用於膝關節內損傷的典型例子。關節鏡技術適應證廣,目前技術已較為成熟。筆者查閱相關文獻對該技術的進展作如下綜述。
1關節鏡的發展曆史
在上世紀初便有7.3mm直管鏡行膝關節檢查的報道[2],並且在上世紀30年代,直管鏡的直徑已經縮小為4mm;而第1例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手術為上世紀60年代Watanoble為一名大學籃球運動員進行的,也可視作關節鏡在膝關節內損傷治療中運用的開端。而關節鏡技術真正發展的年代在上世紀70年代,隨著黑白以及彩色電視的引入,關節鏡監視係統可清晰地將關節內情況進行顯示,為現代關節鏡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放眼現代醫學領域,各類高精尖光學儀器的使用,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關節鏡已經成為了一項非常成熟的技術,為診斷水平的提升一級治療質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貢獻。
2關節鏡運用與膝關節內損傷中的研究進展
2.1交叉韌帶損傷以及其修複重構
交叉韌帶損傷為一種常見的膝關節內損傷,並且情況較為嚴重。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可避免由一係列病變導致的膝關節功能不穩。而韌帶重建是常用的改善交叉韌帶損傷患者膝關節穩定性的一種方式,可有效防止關節結構、軟骨繼發損傷。在關節鏡技術普及之前,傳統手術為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帶來的創傷巨大,同時效果欠佳[4]。而關節鏡下韌帶修複重構則具有明顯優勢,創傷較小,效果較好。而重建中單隧道與雙隧道的使用仍然存在爭議,但雙隧道的優越性被更多研究者肯定。他們認為雙隧道重建更有利於恢複膝關節的穩定性,更能達到膝關節的解剖重建。目前移植物中自體韌帶運用較多[5-7]。一般采用自體材料進行交叉韌帶重建,並采用界麵螺釘固定韌帶兩端。但此法取材部位並發症較多,是其一大缺點。米琨等[8]在關節鏡下進行前交叉韌帶損傷,他們采用自體下髂脛束作為移植材料,進行手術移植重建,結果令人滿意。他們在報道中強調關節鏡手術簡單且方便,並且牢固的固定以及良好的預後與早期功能鍛煉相關。而異體韌帶取材容易,但自身免疫、變細或疾病感染等風險因素的存在限製了其應用,因此較少采用。而人工韌帶使用材料因素決定其近期療效較好,但存在使用疲勞,導致人工韌帶強度降低、斷裂或者失活,並且長期的活動造成人工韌帶永久性拉長的例數較多,遠期效果不佳。但不論采用哪種方法,關節鏡均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早期盡可能地減少創傷、增加手術成功率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