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孟子的經濟思想(1 / 3)

論孟子的經濟思想

商業文化

作者:王靜峰

內容摘要:孟子的經濟思想內容豐富、獨創性強,在經濟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主張在生產活動中要尊重自然規律,重視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樸素的生態經濟思想;在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上,孟子在主張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的同時,又具有宏觀調控的思想;在產權理論上,孟子獨創的恒產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支持私有財產製度的理論;在財政稅收上,孟子主張實行輕徭薄賦的財稅政策,並根據國家職能需要來確定稅率的高低;在社會分工上,孟子論述了農業與手工業、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分工的必要性和相互依賴性;在價格問題上,孟子已經有了模糊的“價值”概念,已經走到價值決定價格的理論邊緣;此外,孟子還是曆史上第一次提出壟斷問題及其解決辦法的人。

關鍵詞:孟子 儒家 經濟思想

生態經濟思想

孟子具有樸素的生態經濟思想。孟子主張在人們的生產活動中,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規律,在從自然界中獲取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物質資料的同時,不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即“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在種植業活動中,要按照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來進行耕耘收獲,才能收獲足夠多的糧食供人們消費;在漁業活動中,不用細密的魚網捕魚,以保障漁業資源能夠得到正常的生衍繁殖,魚鱉之類的水產品就會多得吃不完;在林業活動中,砍伐樹木隻能在一定的時節進行,以使林業資源得到正常的生長更新,才能保證有充足的木材供人們使用。由於孟子生活的年代人類尚處於農耕文明時代,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農業(這裏的農業是指包括農、林、牧、漁等部門的大農業的概念)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生產部門,而農業又是一個受自然規律支配十分明顯的生產部門,因此,孟子提出的“不違農時”、對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等樸素的生態經濟思想,既是對先秦時期人們積累的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又與我國古代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經濟領域的反映。

孟子這種樸素的生態經濟思想雖然是產生於兩千多年前,但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失去其存在的價值,時至今日它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對我們的經濟建設仍然具有啟發和警示的作用。

人類社會邁入工業文明時代後,自以為掌握了強大生產力武器的人類,失去了對自然的敬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狂妄思想引導下,開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對自然的大掠奪和大破壞,僅僅用了一、兩百年的時間,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便被破壞得千瘡百孔,由此引發的環境汙染、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等一係列問題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在對工業文明進程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才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在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現代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者也許還不知道,早在中國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有一位名叫孟軻的儒家先賢提出過類似的思想。

尤其令人歎息的是,自古以來就有“天人合一”思想傳統的中國,在近一個世紀追趕世界文明步伐的過程中,似乎早已忘記古代先賢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誨,更有甚者還將“天人合一”思想當作封建餘毒進行批判。雖然經過數代人的努力,我國的經濟總量現已躍居世界第二,但我們為取得今天的經濟成就付出了沉重的環境資源代價。今天,當我們不得不麵對全國範圍內大麵積的霧霾侵襲的時候,當我們不得不吞下各種人為的生態災難苦果的時候,再來重溫孟子的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古老東方智慧的生態經濟思想,不由得讓我們對這位古代先賢肅然起敬。

兼具自由放任與宏觀調控雙重色彩的經濟思想

儒家曆來都有主張經濟自由放任的傳統。儒家創始人孔子就曾提出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這樣具有自由放任色彩的經濟思想。到了孟子這裏,儒家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內容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和細化,這主要體現在《孟子·公孫醜章句上》中:“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無夫裏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也就是說,在市場上,給商人提供堆放貨物的場地而不收稅,貨物滯消時由政府依法收購,不讓長它久積壓,這樣,天下的商人都會很樂意來這裏的市場做生意。在關卡上,隻稽查而不征稅,那麼天下的旅客們都會很樂意出入於這樣的道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隻須助耕井田製中的公田而不用交稅,那麼天下的農民們都會很樂意來耕種這樣的土地;人們居住的地方,沒有各種苛捐雜稅,那麼天下的老百姓都會很樂意成為這裏的居民。孟子的這段話實際上就是在對政府的經濟職能進行定位,認為政府在經濟方麵的主要職責是要為人們的經濟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政府不應隨意地幹預人們的生產經營活動,不要以過度的稅收幹擾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孟子的這一思想與西方經濟學中“守夜人”的思想極為相似,但在提出的時間上卻比“守夜人”思想至少早兩千年。

在研究者們紛紛將孟子上述的這段話視為儒家關於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經典論述的時候,似乎忽略這段話中可能還包含的另外一層含義,這種忽略也許是來源於對“法而不廛”這句話的不同理解。關於“法而不廛”的含義,學界有多種不同的解釋,如今影響比較大的一種觀點是由楊伯峻先生依據漢朝經學家鄭眾的注解“其有貨物久滯於廛而不售者,官以法為居取之,故曰法而不廛”而提出的,即貨物滯銷時,由政府依法征購,不讓它長久積壓。筆者也比較傾向於這種觀點。如果上述觀點成立的話,我們就需要重新評價孟子的經濟思想了,因為政府依法收購市場上的滯銷貨物的行為,用現代經濟學的語言來講就意味著政府要運用財政政策手段來增加政府的購買性支出,從而會起到調節市場上商品的供求關係和物價的作用,這已經具有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宏觀調控思想的雛形。在我國古代最早提出較為係統的宏觀調控思想的著作當首推《管子》,但學界普遍認為《管子》一書是後人托名春秋時期齊國的著名政治家管仲所著,大約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其成書時間很可能要晚於《孟子》。由此看來,孟子也許是我國曆史上書麵提出宏觀調控思想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