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調整具象

宏觀

作者:劉林

上半年中國經濟實現了7%的增長,但工業、投資等主要指標都處於曆史較低水平,似乎傳統的力量不足以支撐7%的增長。實際上,這兩年中國經濟的結構在發生悄然的變化,服務業對經濟的貢獻逆勢上升。

相對於宏觀經濟總量運行的清晰可辨,產業結構的調整似乎頗為模糊。無論是重新認識中國經濟,還是反省產業政策,都有必要梳理一下結構現狀。

第三產業平穩較快發展是支撐上半年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

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

不經意間,中國第三產業已經扛起了中國經濟的半邊天。

上半年,產業結構優化,第三產業占比上升,第二、第一產業占比下降。具體來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與此相應的是,第二產業占比降低2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則降低0.1個百分點。

相對於一季度末,產業結構似乎在數字上略有惡化,不過,產業占比在季度之間總有波動,年初基本都是當年第三產業占比的最高點,而年末往往是年內第二高點。

基於這一經驗,2015年,第三產業占比很可能會突破50%,首次在年度數字上占據GDP的半壁江山。曆史數據顯示,過去5年,年末第三產業占比較半年末平均高出0.6個百分點,過去3年,第三產業年末占比較半年末上升0.8個百分點。

而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已經在上半年超過了56%。在GDP僅有的7個百分點的增長中,第三產業貢獻了4個點。正如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所言,第三產業平穩較快發展是支撐上半年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抵消了第二產業增速下降所產生的影響。

第三產業還貢獻了最多的就業量,截至於2014年,第三產業貢獻了逾四成的就業量,其餘六成則由第一、第二產業平分。2002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就業占比還是50%、21.4%、28.6%。

三產內部分化明顯

盡管第三產業作為整體增速可觀,但從細分行業來看,上半年分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有增有減。其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和其他服務業同比增速有所回落,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同比增速均有所提高。

金融業對GDP增長的拉動達曆史峰值,拉動上半年GDP增長1.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翻了一倍。“由於上半年股票成交額同比增長5.4倍,金融業增加值上半年同比增長17.4%,比一季度提高了1.5個百分點。”許憲春指出。

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1-5月,軟件業務收入增長17.1%,電信業務總量增長22.5%;上半年,互聯網零售額增長39.1%,郵政業務總量增長32.1%,其中快遞業務量增長43.3%。

從第三產業結構來看,各分行業此消彼長。金融業在第三產業的占比從本世紀初的低穀9.7%,再次回升至2014年底的15.3%,2015年上半年占比據估算已超18%。房地產行業占比從個位數不斷上升,自2007年以來,穩定在12%-13%之間。與此同時,根據統計局的數據,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還有批發和零售業,在三產的占比持續下降,均比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點下降10個百分點。

地域差異也盡顯於產業的發展程度,到2014年,第三產業的GDP占比已經過半的共有四省市,包括北京(77.9%)、上海(64.8%)、海南(51.9%)、西藏(53.5%)。盡管廣東的三產占比還不到50%(已升至49.1%),但珠三角作為整體,三產占比已經在2012年超過了50%,2013年升至52.7%。與此相反的是,雖然上海的三產占比較高,但長三角作為2013年整體仍不到50%,不過,江蘇和浙江的三產占比上升迅速,已達46.7%、47.9%。個別省份產業結構出現跳躍式變化,2014年,重慶和河南的三產占比較上年增加4.9、5.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