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書,更要讀圖(1 / 1)

來稿摘登

作者:鄒金燦

漢高祖劉邦取得天下,主要倚靠蕭何、張良、韓信這“漢初三傑”。三傑之中,蕭何所起的作用至為長遠。韓信用於攻城拔寨,張良用於運籌帷幄,在天下大定之後,張良直接退隱,韓信被呂後處死,兩人不當位而不妨礙天下大治。唯獨蕭何,在什麼時期都不可或缺。他為劉邦製定了一係列的規章製度,幫助劉邦用最快的時間躍下馬鞍,實現“馬下治天下”的政治轉身。這種深刻的影響力,不隻表露在蕭規曹隨上,更體現在西漢的興隆文治裏。蕭何的貢獻,至少通貫了整個西漢。

蕭何緣何能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就為當時的劉漢政府度身定做了一套如此完善的政治製度?原來,蕭何在劉邦入關之時,就馬上製止了劉邦對黃金美女的貪念,並在第一時間派遣忠實可靠的人,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典籍檔案一一進行清查,然後分門別類、登記造冊,統統收藏起來。這些典籍,成了日後蕭何製定政策方針的重要憑據。

可是問題在於,其時戰事頻繁,蕭何及其助手還要負責更為重要的後勤工作,他們為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將這些典籍整理完畢,並據此出台了那一套切實可行的製度?蕭何這個並不尋常的功績,長期以來為後人疏於思考。

一直到了宋代,終於有人指出個中玄機。大儒鄭樵說:當時的典籍,是圖和書兼備的,蕭何他們讀的不僅有書,還有圖,那些圖讓他們對前代政典有了個一目了然的認識;然而到了後世,隻重視書,而忽略了圖。西漢文獻大家劉向、劉歆在著《七略》的時候,隻收書而不錄圖。班固在《七略》基礎上寫《漢書·藝文誌》,那也是中國文獻史上的重磅作品,但同樣也隻敘書而不及圖。

後人因襲劉、班的做法,圖就更加沒有位置了。現在,我們說“圖書”,其實大多數都指書,而沒有圖。

魏晉時期的張華,著有《博物誌》,其人非常博學多聞,晉武帝問及漢代的宮室製度,他對答如流,並且用圖畫清晰地畫出來。盛唐時期的武甄,博通《春秋》,能將《春秋》裏各種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毫不含糊地說出來。要做到這樣,僅靠熟讀文字是不夠的。這也說明了,盡管在漢代已經重書不重圖,但還是有人懂得藏圖讀圖這一業已幽微的讀書古法。

先秦時盡管沒有紙,但人們在閱讀時卻是“左圖右書”,圖和書各自單行,不合為一體,但互相緊密配合,作用同等重要。然而我們今天的書,純然讀圖的,功用多在娛樂;講求“圖文並茂”的,圖隻起輔助作用;甚至更多的書連圖都沒有,理由是避免圖畫充塞讀者的想象空間。這顯然是因噎廢食的做法,圖的作用絕對不是書能夠完全替代的,無論是科技還是人文方麵的書籍,都一樣需要圖,而且與書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