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回 當年孤幼(1 / 2)

兩漢時期發明了紙,但是紙的成形與普及是在晉代;

晉代的紙真正成形之後,原始的印刷術差不多也就跟著出現了。但是印刷術真正的推廣與普及是在北宋時期,特別是雕版印刷普及之後,書籍這東西才真正的廉價化,同時也就帶來了文化知識的普及化。

如果說隋唐時代的科舉製治打破了士族地主階級對官場仕途的壟斷的話,北宋的文化知識的廉價化、普及化,則是在士族階層的根本之處狠狠的補了一刀,因為文化知識的廉價化、普及化,使得平民階層與寒門階層也可以隨意學習到,就意味著士族地主階級無法再對文化知識進行壟斷與獨霸……

當然這些和陸仁暫時還沒多大的關係,或者說在陸仁的腦子裏已經有了些什麼想法,但是考慮到現在這個時代士族地主階級那強得可怕的勢力,使得陸仁明白自己其實搞不出來什麼大的變革,最多也就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鬧出點動靜來而已。而具體的事項……以陸仁的腦細胞也很難想清楚,反正走出一步是一步。

不過陸仁敢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整點什麼動靜出來,卻也是因為陸仁有著自己的底氣,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夷州這裏可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士族地主階層,換言之就是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不會遭遇到士族地主階層的阻力。

這麼說吧,最先來到夷州的是陸仁的陸氏和糜貞的糜氏,而他們的人又偏偏都隻能算是原有的陸氏宗族與糜氏宗族中的支流。再說得難聽點,他們本身就不是那些傳統的豪門士族,跑來夷州又有著舉族逃難隱居的意思,那還算個菊花的士族啊……當然陸仁這一支的陸氏宗族勉強還算得上是寒門士族,可這一支不都在陸仁的手上掌控著嗎?

陸、糜兩氏是如此,後來抵達夷州的甄氏宗族的情況也差不了太多,反正和士族實在是靠不上什麼邊了。再加上陸仁有意的引導,夷州這三支比較大的宗族其實都已經在離傳統士族越來越遠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之前的夷州哪有官啊?再說得直白點,就是沒有士族存在所必須的政治環境。

再然後,夷州人口的主體構成的大部份都是各地的流民,他們的想法就是簡簡單單的跟著陸仁吃飽肚子、過好日子,而陸仁又在這方麵做得很出色,再加上夷州沒有什麼士族可言,沒什麼人跟陸仁唱反調,所以陸仁在夷州有著絕對的權威性。

總的來說,就是陸仁如果想搞點什麼動靜的話,在夷州這裏不會有什麼阻力。特別是由於沒有什麼士族階層的緣故,遲些時候陸仁想進行科舉選拔人才會變得十分之順利……基本上都是平民甚至是貧民,不會有士族來搶蛋糕。

不過真要想搞卻也沒那麼容易。到不是會有士族階層跳出來阻攔,而是人口素質方麵的問題。都是些普通流民,沒什麼文化基礎,得教育好了之後才能出現人才不是嗎?而這也是陸仁在此之前格外重視教育工作,甚至不惜花費血本來搞半強製性的義務製教育的原因。

時至今日已經好幾年了,當初花費的血本到現在也算是頗有成效。像四年前還目不識丁的十歲少年,經過四年的基礎教育之後,至少也已經不再是文盲。而隨著幾批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的少年、青年補充到陸仁的機構中之後,陸仁這裏的辦事機構其效率自然會跟著提升許多。

陸仁當然不會就此滿足,對陸仁來說這不過是另一個基礎打好了而已。而現在要做的,就是進一步的提升人口素質,不然自己這裏就會有很多東西因為缺乏相應的人文基礎而無法或是難以再進行下去。如果真要陸仁自己來形容的話,陸仁是想在自己這裏搞出一個類似於文藝複興的局麵出來。

另一方麵,不管是於公於私……好吧,於公有點扯淡,但作為一個哪怕是曾經有過一點憤青思想的家夥來說,總會有點想對時局作出點什麼影響的想法;於私就好說了,要賺錢自然是第一要務,但同時一則是要擴大一點自家的影響力,二則影響力一出來,總會有些人才會願意跑到夷州來,單憑自身的培養那未免也太慢、太少了點。

既然是這樣,印刷業自然就是陸仁重點關注的產業之一。注意是之一而不是唯一,因為陸仁的手頭上還有著別的一些東東在搞,但能最快成形並且造成較大影響的卻還是印刷業。再說句不客氣的話,印刷業的成本相對來說也很低廉不是嗎?

遠了不說,之前那萬餘冊《逍遙劍仙錄》的熱賣,陸仁可是記憶猶新的。特別是孫尚香像個小偷一般的揣著本破破爛爛的書來問陸仁有沒有完整的全套的那場麵,直到現在一回想起來,陸仁都忍不住要笑上一笑。要知道這還隻是通俗文學,要是陸仁搞點什麼正兒八經的東西出來……在那個書都要抄的時代,許多的文人士子不瘋掉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