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銀行分析
作者:諶玲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隨著投資理財業務的迅速發展,各家商業銀行在個人理財市場上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逐漸暴露出很多問題,亟待加以規範和引導,本文圍繞製約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因素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促進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個人理財
個人理財是指金融機構以特定的客戶為服務對象,根據客戶的風險偏好和短期、中期和長期需求或收益目標,對客戶的個人資產分配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進行綜合分析,通過對客戶的財產進行科學的、有計劃的、係統的全方位管理,從而實現個人資產的保值和增值。
目前,我國部分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基金公司都開辦了相應的個人理財業務,其中,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提供的理財業務各具專業性,在理財範圍方麵受到較大限製,欠缺理財的整體規劃,過多注重投資的操作層麵;與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不同,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是一種綜合性的金融服務,為廣大居民提供了豐富的理財產品,比如各種儲蓄業務、辦理保險、買賣外彙、國債、基金、黃金等,尤其是近幾年隨著銀行與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更深層次的合作,居民可以從銀行平台上享受銀行為其提供的保險、證券和基金等業務。商業銀行具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其個人理財業務在國內個人理財市場上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
一、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推出的背景
(一)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個人理財業務奠定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個人的財富迅速增長,社會已經形成了大量的私人財富和財產,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超過50萬億元,達到519,322億元,在中國,年收入已經超過5000美元的中等收入的城市家庭大約有3000萬以上。我國的中產階層人數正在迅速擴大,根據福布斯公布的中國中產階級的標準,目前中國中產階級數量已經超過3億。伴隨著財富的快速增長,個人的金融投資理念不斷增強,對於理財服務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但由於缺乏專業知識,這些家庭迫切需要專業的理財團隊幫助他們管理資產,這就為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二)居民金融需求多樣化是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客觀要求
個人資產的增加,金融理財產品和渠道的多樣化,使得居民的投資理財需求旺盛,再加上近幾年我國通貨膨脹的不斷加劇,實際銀行存款利率為負,出於資產保值和增值的需要,不同收入的階層都會選擇合適自己的理財工具。中低收入階層的投資者更注重投資理財的安全,會首選無風險的定期儲蓄和國債,中等收入階層可以承受適當的風險以換取較大的收益,他們關注基金、外彙和股票投資,而高收入階層追求的是伴隨著高風險的高收益理財產品,黃金、古董、藝術品、金融衍生品成為他們的選擇。由於各個階層的居民普遍缺乏專業知識,麵對複雜多變的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難以抉擇,銀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渠道、人才等優勢提供多元化的理財服務,滿足不同類型客戶的需要。
(三)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是國內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商業銀行的經營目標是獲得最大利潤,隨著金融體製的改革和加入WTO,我國銀行業的開放步伐越來越快,銀行類金融機構迅速增加、使得各銀行之間的競爭達到白日化的程度,據統計,我國商業銀行現有的存貸款利差大約在3%左右,利潤空間縮小,而我國內地商業銀行收入的80%依然是靠傳統的存貸利差取得。國外個人理財業務收入占銀行總收入的比重較大,比如在花旗銀行的總利潤中,個人理財業務所占比例超過了50%,在英國、新加坡、瑞士等一些國家的銀行業務中的收入占比也達到30%~50%左右,而我國的商業銀行業務收入結構不合理,建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收入隻有8%,工商銀行是5%,招商銀行最好也隻能達到12%。個人理財業務可以使得銀行投入較少的人力、物力、財力,利用專業優勢和客戶資源增加業務收入,並日益成為各家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和同業競爭的焦點。我國商業銀行為了提高贏利能力,增加自身競爭力,勢必要調整現有的業務結構,加大對個人理財業務的開拓力度。
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分業經營的金融體製限製了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空間
現階段,我國金融業實行的是分業經營體製,銀行、證券、保險三大市場相互割裂,銀行不能介入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等領域,隻能代銷基金和保險產品,這種分業經營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控製了業內風險,但也製約了金融機構的交叉發展和相互促進,使得商業銀行在開展個人理財業務時受到諸多限製,許多與資本市場相結合的業務無法展開,導致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還停留在谘詢、建議或投資方案設計等較低層麵,隻是在儲蓄產品上進行功能擴張,產品的創新範圍和創新深度都十分有限,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理財產品,難以滿足顧客全方位的理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