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 / 1)

詩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杯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話說媧皇補天之時,煉就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頑石。但隻用去了三萬六千五百塊。留下一塊便棄在了大荒山青埂峰無稽崖下。大清由盛轉衰時,山下路過一僧一道,僧跛足,道癩頭。遠遠的便聽的那頑石在長籲短歎,便知道它劫數未盡,凡心未眠,也是僧道二人經不住頑石糾纏,便將它幻化人形,投胎到那煙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裏走了一遭。其所曆所事由曹雪芹先生編著記錄在案,名曰《石頭記》,流傳至今。誰知那頑石還不能靜心息氣,寂守真性,每日裏在大荒山裏喧嘩。意欲重溫舊夢,再享繁華。這一鬧不要緊,竟嘩刺刺導出一段《石國演義》出來。

看官請記,該演義純屬杜撰,不可相信,請勿印證。

卻說那頑石,因材質頑劣,不得補天。被媧皇遺棄在大荒山下,心裏很是怨恨。雖經幾世幾劫的造化,遇到了雲遊四海的一僧一道,經點化入世,為的是要讓它看破紅塵,遠離是非。可這頑石卻不感悟佛法僧道,追慕清寂,每日裏隻是在大荒山裏大呼小叫,不依不饒。媧皇心裏十分生氣,看它不掙氣的樣子,本欲重重治罪,但正如民間所說;“儍兒也是兒哪。”便也隻好想個辦法打發了它去。一日,那僧道二人又來接引那頑石,在無稽崖下擺了個道場,把那頑石置於貢案之上,便施展開了法術。那道士身披猩紅繡花法袍,設壇扶乩,踏罡步鬥;左手搖鈴,右手執燔。口中念念有詞,全身真氣環繞。畫符念咒,燃紙驅魔。叮叮檔檔,搞得十分圓滿。那僧人又撞鼓鳴金,課經頌法。油燈閃爍,香煙彌漫。早已說動了那九天九地的諸佛神靈。那頑石自個兒在案上端坐不動,吐納元氣。看看時辰剛好,那道士嗖的一聲從背後拔出一把七星寶劍,往那頑石頭上一揮,大喝一聲:“去吧”那頑石頓時騰空而起,在半空中轟然爆炸,猶如晴天起個霹靂,隨後,化作萬道金光,奔赴四麵八方去了。見此情景,那僧道二人已知道功德圓滿,超度成功。道士謝道:“太上元始天尊”。僧人也合掌念佛。知道人世間又將有一段石國情緣,便念一偈語道:“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好不是好,了不是了”。

後世文人胡謅為《好了歌》,其歌如下:

世人都說石德好,隻有錢財忘不了;

世人都說是石癡,麵對鈔票喜孜孜;

世人都說我石妙,空了好了人皆笑。

說起來這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那頑石再度入世,金光萬道也是有萬千化身。我等人氏正在驚歎狐疑,要知道那萬千化身的身世如何,看官不要心急,這隻是個引子,古人稱為“契子”,引言以後便有:

第一回:大渡河石園三結義,奪飯城張仁初得手;

第二回:失飯城譚石大敗虧輸;升公堂張仁列班辦案。

第三回:鐵牛兒亂點鴛鴦譜,白日鼠半夜爬燈台;

第四回:宿山亭譚石落魄,渡漢水石點亡命;

第五回:上山寨石點尋主,逛食城譚石開眼;

第六回:遇故舊攤開八卦圖,退山賊尚簡再立功;

第七回:上奏章八百裏快騎,聚群臣皇國大議兵;

第八回:黑虎山白日鼠剪徑,鬆林坡病大蟲撞鬼;

第九回:奪黑山病大蟲坐莊,剿山賊舊太守立功;

第十回:鼓上蚤翻雲覆雨,鐵牛兒兵向河灘;

第十一回:青衣江周均鏖兵,石門樓李俊賦詩;

第十二回:走小橋張仁療傷,狗兒坡山賊聚會;

第十三回:十裏鋪病大蟲撒野,淺雲嶺白日鼠發威;

第十四回:淺雲嶺石匪小聚糜,複飯城譚石奏凱歌;

第十五回:破巨匪尚簡繳皇命,剿餘賊譚石靜石海;

以及後記一篇輔講演義,有道是:

頑石一顆道不盡,

人性萬種具幻形;

石國從來藏虎豹,

珠玉自古是禍胎。

故事到底如何?且聽初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