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本解讀要尊重作者和教材編者的價值取向(1 / 1)

杏壇抒懷

作者:陳先雲

語文教師備課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解讀文本。這涉及到如何尊重文本作者和教材編者的價值取向,如何把握文本的語言特色,教學目標如何定位,教學內容如何選擇、組織與重構等等一係列的問題,這是一項基礎性工作。要做到正確、準確地解讀文本,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對文本把握出現偏差,是目前語文教學中出現的較普遍的一個問題。尤其在解讀課文作者和教材編者的價值取向時,存在的不到位或不正確的問題,會關係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準確定位,影響到兒童價值觀的培養與塑造,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

就語文課來說,編者的意圖、課文傳達出來的理念、教師傳授給學生的思想都在塑造著兒童的價值觀。語文課很重要的一個功能是把作為自然人的兒童逐漸轉變成未來的社會人,所以要用主流集團、主流社會與人類倡導的價值觀去影響兒童,去塑造兒童。語文課的這種育人功能,恰恰體現在文本作者和教材編者的價值取向中。現在語文界有的人熱衷於對文學作品進行抽象化的解讀,試圖從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行為、遭際中,簡單地用“尊重”“美”“愛”等關鍵詞來解讀文本。如課文《狼牙山五壯士》,有人認為五壯士奮勇殺敵的段落是“展示暴力的血淋淋的場麵”,教學中引入“日寇行禮”懺悔的場麵,並認為“這是一個可貴的轉向”。這種追求所謂的自由思想、現代精神,卻違反了作者和編者的價值追求。美國當代著名課程論專家托馬斯•波普科維茨認為,課程承載並富含著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使命,必須通過有效的課程來實現對兒童的塑造,進而服務於建構理想社會的宏偉目標。因此,文本解讀首先要尊重作者和教材編者的價值取向,不要隨意地超越文本,要發揮文本潛在的育人價值。

尊重作者和編者的價值取向,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係。一是價值取向的唯一性與多元性的關係。對於思想性較強的課文,如革命傳統和革命領袖等題材,文本作者和教材編者的價值取向非常鮮明,這類課文就是要充分體現國家意誌,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觀,一般不提倡作多元解讀。但並不排斥教師或引導學生對其他文本作多元解讀。教材中的一些課文給教師、給學生都留有解讀的餘地與空間,對文本中的主題思想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二是教學中處理好尊重文本與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關係。理解、尊重文本是前提和基礎,在這個前提下可以鼓勵學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是,鼓勵學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並不意味著完全認同學生的見解,也不是說學生的見解都是正確的。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見解時往往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偏差,這主要有兩個方麵因素造成的:一是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和生活經驗不足;二是教師認識的偏差有意或無意地引導學生發生偏差。當學生的理解、認識發生偏差時,必須要及時糾正。因為學校教育對個人的發展表現出一定的導向、製約和限定作用,而不會允許個人發展放任自流。 還有一種情況,學生對文本的主旨有一個基本的理解與體驗,且這種理解並不偏離主流社會倡導的核心價值觀時,教學就沒有必要花時間去討論,也沒有必要花精力用教師對文本的感悟、體驗去改變學生原有的認識與體驗。

陳先雲

(陳先雲,語文教育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