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紀之交的物種滅絕”
二十世紀末,科學界出現了對物種滅絕問題的濃厚興趣。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新鮮。早在1786年,也就是美國革命之後不久,喬治·居維葉男爵就第一次向世人說明了物種滅絕的問題。所以說,科學家接受物種滅絕的事實,比達爾文提出進化論還要早四分之三個世紀。而在達爾文之後,圍繞他的理論所展開的許多爭論,並沒有涉及物種滅絕方麵的問題。
相反,人們普遍認為,物種滅絕問題就像一輛燃油耗盡的汽車,沒有多大意思。物種滅絕隻是證明不適者的滅亡而已。在物種如何適應生存的問題上,人們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並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可是對於有些物種何以滅絕,人們就很少再去想它了。對於這樣的問題,有什麼值得討論的呢?然而,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於兩個情況的變化,人們開始以新的方式關注起物種滅絕的問題來。
第一個情況是,人們認識到,人類不僅數量太多,而且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改變著我們這個星球——他們正在消滅這個星球上的傳統居住者,砍伐熱帶雨林,汙染空氣和水源,也許還在改變全球的氣候。在此過程中,許多動物正在滅絕。有些科學家驚詫地大聲疾呼,另一些雖然表麵平靜,內心卻也深感不安。地球的生態係統不堪一擊到了什麼程度?人類的表現是不是會最終導致其自身的滅亡?
誰也說不準。由於從來沒有人對物種滅絕問題進行過有組織的研究,所以,有關其他地質年代物種滅絕速度的資料,即使有,也是一鱗半爪。於是科學家們開始仔細研究過去的物種滅絕現象,以期解答目前存在的種種令人憂慮的問題。
第二個情況是,對恐龍絕跡問題的新認識。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所有恐龍都是在大約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這一段相對比較短的時間裏絕跡的。人們對恐龍絕跡的速度問題一直爭論不休,莫衷一是: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其速度之快幾乎是災難性的;另一些則認為,恐龍絕跡不是一個很快的過程,而是在1萬至1000萬年之間逐漸發生的。
1980年,物理學家路易斯·阿爾瓦雷茨和他的三位合作者發現,從白堊紀末到第三紀初——即所謂的K-T之交(用字母K代表白堊紀,是為了避免使它與寒武紀或其他地質年代的代字母相混淆)——的岩石中,銥元素的含量很高。地球上的銥十分稀少,可是小行星上卻相當多。阿爾瓦雷茨的團隊認為,K-T紀之交的岩石中銥含量極高的現象說明,當時曾經有一顆直徑數英裏之巨的小行星撞擊過地球。他們從理論上闡述說,由這次撞擊而引起的塵埃和碎片遮天蔽日,中斷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植物和動物的死亡,從而結束了恐龍一統天下的局麵。
這一富有戲劇色彩的理論引起媒體和公眾的極大興趣,進而引發了一場長達數年之久的大辯論。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所留下的坑在哪裏?各種見解爭相鳴放。過去總共有過五次大的物種滅絕時期——是不是都是由小行星撞擊引起的?是不是存在著一個2600萬年的災難大循環?是不是又有一場災難性的大碰撞將要降臨地球?
十多年過去了,這些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答。激烈的爭論一直持續到1993年8月。當時,一位叫伊恩·馬爾科姆的反傳統的數學家,在聖菲研究所每周一次的研討會上提出,所有這些問題都無足輕重,所謂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爭論,不過是“一種非常無聊、毫不相幹的推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