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二十九章 就是個坑(求訂閱)(1 / 2)

派拉蒙和美林開了一個好頭,這種組合投資計劃迅速成為好萊塢的流行做法。

嚐到甜頭的美林再度出擊,和漫畫巨頭漫威合作拚盤投資項目。

同年稍晚,華納和傳奇影業也達成類似協議,後者提供的基金總規模達到5億美元,計劃在未來5年內拍攝25部影片,雙方各投50%。

但華納和傳奇的這單合作和其他的拚盤投資存在一些區別,傳奇不像其他基金投資者隻負責籌資別的都不管,它希望深度參與影片的製作和營銷,換句話說,它對介入電影產業的內部運行有興趣。

大多數基金投資者無法選擇拚盤裏片目的權力,然而傳奇可以,合同裏還特別有一條篩選的權力,換句話說,它可以拒絕華納塞過來的雞肋影片,並要求華納必須把風險小、賺頭大的油水項目放到盤子裏來。

所以說白了,傳奇影業本質上就是家私募基金,但和一般的基金不同,它更有興趣涉足電影產業的實體運行。

類似的公司還有沙丘娛樂,這家公司曾經和二十世紀福克斯簽下過28部影片、總金額3.25億美元的拚盤投資合約,華納在和傳奇影業分道揚鑣後,便和沙丘娛樂攜起手來。

後來發生了眾所周知的次貸危機,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導致2007-2008年的拚盤投資合作陷入低穀,一些對衝基金撤出了好萊塢,並把項目打折賣給新進場的玩家。

而不少新的玩家開始將拚盤投資的方向拓展,不隻限於投資影片的製作,而是將觸角伸向娛樂業的其他角落,比如有的基金開始投資藝人經紀業務,因為他們發現,即使是大明星,主演的片子也可能票房失敗,但從沒人見過明星本人蝕本,那投資於明星本人豈不是更劃算的生意?

近來也有不少歐美以外的基金摩拳擦掌殺入好萊塢電影產業,比如來自印度、中東和Z國的資金。

說到底,拚盤投資是21世紀以來好萊塢電影產業融資的新手段,傳統電影公司獲得了大量外部資金,分擔了風險,而且牢牢掌握著創作主動權及海外發行權。

這種做法本質上是把未來可期的穩定收益轉化為一種證券出售給投資者,因為好萊塢電影公司普遍擁有連貫的、優秀的信用記錄,以及強大的IP變現能力,對外部投資者來說,風險可以控製,收益也較可觀,於是,事情就這麼成了。

傳奇影業就是上麵這種玩法的高手,這家公司的曆史,說的就是以投資為主的私募基金如何轉化為從事影片項目開發的電影公司。

那麼這樣一個巨坑,大老王會不知道嗎?

當然不可能不知道,稍有經驗的投資者都會明白,並購這種事,絕非說買就買這麼簡單,保持盈利的健康企業往往更希望獨自發展,不會把自己賣出去,反之,有被收購意向的,往往都是經營不善,負債累累,或管理層矛盾僵化,資金周轉出現較嚴重問題的企業。

這樣一來,麻煩就拋給了收購方,使得收購這件事更像是在二手古玩市場淘換當前評估價值低於實際價值的商品,買家不僅僅要考慮買哪一個,買回家擺在家裏符不符合家裏的裝修風格,還要考慮多少錢買,買了之後怎麼讓它賺錢。

買哪個,買回來是否符合萬大家的裝修風格?

在選擇買哪個的這件事上,大老王的思路是很清晰的,他的目標顯然是迪士尼、維亞康姆級別的全球性娛樂集團,萬大也將徹底從房地產公司轉型為服務業超級巨頭,在泛娛樂領域做到領先地位。

收購全美第二院線AMC,澳洲第二大院線Hoyts,歐洲第一院線Odeon&UCI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成為世界範圍的院線運營商。

說白了,下遊院線市場老子要當老大,這樣一來,具有全球同步發行電影能力的萬大,將不再受製於美國幾大全球院線運營商,可以獨立全球發布電影,為將來實現萬大影視輸出全球打下基礎。

順理成章,將打造《蝙蝠俠》係列、《盜夢空間》、《侏羅紀世界》、《環太平洋》、《魔獸世界》等好萊塢大片的傳奇影業納入麾下,使得萬大在具備全球發行能力之後,能夠有能力製作具有適合各大市場的,好萊塢級別的大片。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去年《魔獸》在北美發行後票房慘淡,而Z國票房一路高歌,最終超過總票房一半,這樣的成績很大程度得益於目前國內電影行業的好時機以及魔獸世界在國內培養的廣大玩家支持,這樣一部大片不單單是具有好萊塢水平的魔幻電影,更多是符合Z國玩家情懷的懷舊片,當然,口碑不好也是沒辦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