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 挖銅沒錢途(求訂閱)(1 / 2)

對於丘基卡馬塔礦區來說最幸運的是有大量的銅礦石采都采不完,而最不幸的也是這一點,因為礦石中同時也含有大量的硫酸鹽,載貨卡車經常來回礦區,揚起的粉塵中帶有這些有毒物質,除此之外,將礦石從壁麵分離出來時所進行的爆破,也會產生硫酸鹽。

這就意味著礦工整天都在吸入這些硫酸鹽粒子,雖然依照規定,他們在礦坑裏工作不得超過三年,每天卻仍然冒著死於癌症的危險。

麵對這類汙染,這個地區的其他居民也無法幸免,所以丘基卡馬塔附近的城鎮,有高比例的人罹患呼吸道疾病,再怎麼預防也沒用。

為了自己的小命打算,在直升機降落前,楊橙就帶上了N95口罩,醫用級別的,雖然他不會在這怠慢一天一夜,但是少吸點灰還是好的。

雖然不用走普通遊客通道,但流程大同小異,同樣在接待中心,桑切斯的朋友,也是礦區其中一個礦山的負責人親自在此恭候,帶著楊橙他們填了一堆表,這才登上一輛觀光巴士,圍著巨大的礦山繞了一圈,然後才能進到露天礦場。

在礦山接待處,楊橙他們看到不少遊客正在巨型斑岩型銅礦石前留影,這裏也是通往丘基卡馬塔礦區的必經之路。

楊橙自然沒搞遊客那一套,不過他讓其中一位保鏢拿著單反相機拍個不同,洗出照片以後,將用作資料存檔。

一進入礦區,給楊橙的總體印象是,礦區整體規劃十分科學,道路平整且標識清晰,辦公區、生活區布局合理,采選冶生產工區各環節劃分明確,周邊環境整潔有序。

正式進入礦區之前,自然要了解一番丘基卡馬塔礦區礦史,而陳列室就是最好的了解之處,聽取了礦山講解員的對礦山發展曆史的詳細講解。

礦山最初在1900年就有了零星開采,正式規劃設計的大規模露天礦山是由美國投資興建,1915年正式投產,該礦機械化程度高,技術較先進。

由於20世紀初,銅的開采和出口逐漸落入外國壟斷資本,特別是美國資本的控製之中,僅美國所屬的3大銅礦就掌握了智利銅生產的1/3。

簡單計算了一下,70年代以前的40年中,美國企業從智利銅礦攫取的財富高達37億美元,在那個年代的37億,在今天可以當作100億使,這還不止。

後來智利國會通過了“銅礦智利化”法,根據這項法案,智利ZF先後購買了美資企業的銅礦股權,通過購買股份,智利ZF取得對美資銅礦公司的部分管理權和所有權。

最後循序漸進的將銅礦全部收歸國有。

楊橙看到那些珍貴的礦石標本,還有記錄了當時場景的照片,不禁有些感歎這座礦區的偉大,可以說是直接養活了一個國家。

在智利ZF接手運營以後,以大規模露天開采、選礦、冶煉為一體的係統化產業集群逐步形成,8年前,丘基卡馬塔礦山產精銅38.9萬噸,占智利國家銅公司總產量的50%以上。

隨後,楊橙他們乘車前往露天采場參觀,沿途看到了大型選礦及冶煉車間、巨型運輸車輛、道路維護灑水車輛、掘岩爆破及挖掘設備、礦石粉碎及傳送設備、銅板運輸專用鐵路等許多目景象,目不暇接。

楊橙對礦車很感興趣,有點在玩‘紅警’遊戲的既視感,感覺那款遊戲中的采礦車就是根據丘基卡馬塔礦區的采礦車設計的,最大的礦車長8 米、高7米、載重350噸,絕對的龐然大物,看上去有兩隻大象那麼大。

途中看到丘基卡馬塔銅礦把廢棄的機械集中放在礦區外一片空地上,成了一個露天礦山機械博物館,高大的卷揚機、裝運車邊上,排列著由小到大幾十個輪胎,象征著工業化采礦的發展曆史。

要知道在最早的時候,智利工人可沒有這麼多機械可用,都是用鐵鍬鎬頭開發挖礦的。

當到達露天采場參觀平台前,楊橙一下車就迫不及待的跑向觀光平台上,親眼目睹了宏偉壯觀的人類礦業曆史上最大的巨型露天采礦景觀,采礦場內,各種施工機械施工聲轟鳴,礦石運輸車輛往來穿梭,從平台向下望去,無數多個采礦平台星羅棋布,看的都讓人眼花繚亂,更別提身在其中,分辨哪個是哪個了。

不過按照負責人的話說,丘基卡馬塔銅礦早在2015年,就進入到了露天開采的最後階段,接下來,智利國家銅礦公司將進入地下開采,無疑,開采成本將再次提高,在銅價位於低穀,且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利潤會被進一步壓縮,難怪智利ZF會做出用股份換軍火的決定,這是要充分利用銅礦的價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