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識的覺醒
專家來稿
作者:張祖群
一、環保紀錄片的裏程碑
關於環保的紀錄片多是歐美發達國家拍攝的,例如: 《可愛的動物(Animals Are BeautifulPeople)》(1974,南非)、《野鳥世界(The Life ofBirds)》(1998,英國)、《地球公民(Earthlings)》(2005,美國)、《地球脈動(PlanetEarth)》(2006,英國)、《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2006,美國)、《危險中的星球( Planet in Peril)》(2007,美國)、《自然界大事件( Nature's GreatEvents)》(2009,英國)、《人類星球( Human Planet)》(2011,英國)、《家園(Home)》(2011,法國)、《大壩帝國(Ben KnightTravis Rummel)》(美國,2014)等。特別是《難以忽視的真相》中用了一個中國式的比喻
溫水煮青蛙。在利益和欲望麵前,人類如同被放進溫水中加熱的青蛙,縱使溫度上升就發生在肚皮底下,它依然安享著稍縱即逝溫暖,卻不知不可挽回的危險已經米臨。人類在享受工業文明的同時,尚不知已經處於極度危險之中!
中國環保紀錄片《瓦全》(2008)、《深呼吸》(2010)、《為中國找水》(2010)、《天賜》(2011)、《天人合一》(2013,香港)、《喚醒綠色虎》(2013,加拿大導演蓋瑞·馬庫斯與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史立紅合拍)、鳳凰公益原創紀錄片《飲痛》(2014)等一次次震撼國人。《穹頂之下》(2015年2月)原本是柴靜的一個學術演講,但是她多次實地調研觸目驚心的汙染企業,多次訪談政府高官、企業高管、普通民眾、學者等,以第一手資料和個人經曆,構建了一種類似環保紀錄片的複合型影視作品,這必將是中國環保紀錄片曆史上的一座豐碑。
二、 《穹頂之下>的結構與反響
(一)《穹頂之下》的結構
盡管柴靜一向低調,但是以她從央視紅人到離開央視的特定身份,想低調也做不到。《穹頂之下》一經流傳,迅速引發各大媒體熱議。騰訊財經觀察推出“新常態下如何破解霧霾之殤”,筆者參與的6個QQ群都在同一時間內轉載了這個視頻,在QQ群內引發強烈熱議跟帖。其中地理教學QQ群甚至發出“地理人的環保倡議書”,以作為對《穹頂之下》的回應。這幾天大家似乎都在討論《穹頂之下》、柴靜、霧霾……普通民眾紛紛關注和討論這段視頻,從中對“天氣現象”霧霾有了一種科普性的全新認識。《穹頂之下》為何如此火爆,民眾對其產生點讚與批評兩種對立觀點,進而探討從治理霧霾到環保運動,反思誰是環保的主體、公眾媒體如何做大眾利益的代言人、如何迎接公民社會的來臨。
影片全長約104分鍾,按照下列線索展開:開場白(從她女兒得肺癌醫治引出霧霾)——情景(霧霾無處不在,引出一個母親的擔憂)——疑問(霧霾是什麼,危害如何)——衝突(霧霾怎樣來的,如何消滅它,燒煤燒油的調查案例)一答案(我們該怎麼辦)——結束語(我隻是一個普通媽媽)。如同柴靜一樣的心痛,這樣別出心裁的開頭引發了生活在北京霧霾之下大多數民眾的共鳴。我也有同樣的經曆:2015年1月我家孩子和院子裏的其他小夥伴一樣得了重感冒,咳嗽發燒流鼻涕。我便帶著孩子去了北京兒童醫院,從醫生口中,我了解到這裏每天有將近1000多個孩子輸液,高達2000多個在此檢查拿藥。幾個月大的嬰兒在那兒咳個不停,額頭上紮著針,哇哇地哭,看著就讓人難受。可是和眾多家長一樣,給孩子打完針後我們仍然要在這霧霾天裏等車回家!(訪談材料1,筆者的日記,2015-1-14)在一連串的對霧霾、環保的追問中,柴靜讓我們對霧霾有了重新的認識。原來,環境汙染離我們這麼近;我們身邊的環境汙染是如此的觸目驚心,霧霾給人們帶來的身心傷害越來越突出。環境保護治理的背後是如此複雜的利益博弈。
(二)媒體關注
兩個月前剛剛召開的2015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2015年1月15日)上,原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總結2014年工作進展,研究部署2015年環保重點任務,確保“十二五”最後之年環保目標全麵完成。就在這次環保會議結束後不久,柴靜的視頻就在網上公布了。柴靜的視頻也驚動了剛剛上任的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吉寧先生,他在接見記者訪問時說也注意到了《穹頂之下》,對柴靜表示讚賞,對其行為“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從公眾和健康的視角,換取公眾對環境的關注”(記者訪談陳吉寧的原話概括)表示敬佩;他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候說“每天第一件事是看天,霧霾天不安”( 2015年3月7日)。有網發甚至吐槽:“坐在環保部長的位置上,如果不能有效遏製汙染,你對得起她這一番心血嗎?”(訪談材料3,訪談人:Smart Monk,2015-3-3)民眾紛紛希望陳部長新官上任三把火,盡快拿出治理環境的切實措施,畢竟健康與生命比任何經濟指標都重要!這幾天剛剛召開的2015年“兩會”(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柴靜引發的環保問題成為眾多提案中最實際、最受關注、最有說服力、最需要解決的議題。利用大數據分析得出“兩會”期間最受網民關注的熱度詞彙排列前三位的分別為:經濟發展、國際關係、環境治理(2015年3月7日《新聞聯播》)。環境汙染治理與保護問題得到民間與官方的高度關注,生態環境事關我們的生命健康和子孫後代的長遠發展,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必須得到行之有效的解決!
(三)兩種觀點對立:點讚與批評
點讚者認為,柴靜是一個有良心的媒體人。《穹頂之下》喚醒了人們對霧霾的再認識,讓我們從《穹頂之下》看到了霧霾背後更深層次的能源價格、能源標準、能源結構、工業升級、公民參與意識等問題。除了點讚者,當然也有批評與嘲諷者,他們認為:柴靜有拍片撈錢目的,自己開大排量汽車、抽煙……自己都不環保,“偽環保者”沒資格言談“霧霾”。力挺者不禁反問:難道柴靜研究環保問題,自己就應該住到深山老林裏去刀耕火種回到農耕時代,和一切現代化的生活絕緣?隻有這樣才有資格做環保節目?正是因為她生活在大都市,所以才有條件注意到大都市的現實問題,才對這些問題感同身受。
“不管別人怎麼說柴靜怎麼詆毀她,她都有顆做實事的心,她的視角都為了廣大的人民群眾,每當觸及那小撮人利益時,就會被人身攻擊,甚至生命受到威脅,我們挺你柴靜,你說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你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訪談材料2,訪談人:初秋、繁花入夢,2015-3-2)甚至有人揭發網絡上那些針對柴靜而起的口水論戰、惡毒揣測、師出無名的攻擊,罵人者多是既得利益集團雇傭的水軍。這部紀錄片對權勢的批評、對體製的批判、對既得利益者的揭露已經非常委婉和曲折了,或許她是想以一種讓政府部門、體製內官員接受的方法呈現於世人。即使如此,她仍然招致謾罵,因為柴靜此舉觸動了利益集團的利益,引發眾怒(筆者按:此處“眾”乃相當一部分人——利益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