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海南島的沙漠(2 / 2)

明朝以前,瓊州一直無法實現糧食自給,全靠在大陸雷廉二地買糧。民國時海南人口240萬,每年消耗1000多萬石糧食,海南本島僅產850萬,需外購200萬。彼時是因為海南一方麵種植了很多經濟作物,主糧種植麵積不足,另一方麵也是海南的畝產比較低。

海南上等田一年出產3石糧,中等出2石糧,下等1石。與台灣相比,海南土地單位畝產是不如的。海南以1石田為數最多,雖然理論上可以一年3熟,但在沒有化肥農藥的時代,一年3熟是極罕見的例子。在瓊州靠近山區泉水和內河,得到充足灌溉的田地稱為近江田,能做到一年2熟,遠離內河旱澇全看老天的田地稱為遠江田,一年隻有1熟。

瓊北台地和瓊西昌化、感恩、崖州三地多沙土平原,其餘地區也多磚紅壤和磚紅壤性紅壤等不利於水稻種植的地形和氣候。

此時海南的主糧並不是水稻,種植麵積最多的是番薯。海南土質差,先民們最早種植甘薯,在美洲番薯引進後,海南很快就完成了主糧替代,成為全國最先普及番薯的地區。依靠這種對土壤要求較低的高產作物,海南在明末勉強實現了糧食自給。

農業與氣候密切相關,海南島大致可分為四個氣候區。

中部的五指山攔住了南風帶來的水汽,降雨充分。落後的黎垌居然是瓊州出產水稻最多的地區之一,雖然他們很多部落還處於刀耕火種的遊耕階段,但依然能向漢民區出口大量稻米。

瓊北是傳統的糧食主產區。瓊州與台灣另一處明顯不同的地方是,這裏的平原台地坡度太平緩,河水流速緩慢,很難實現自流灌溉,必須依賴水車風車等提水措施。先輩們在瓊山縣修築海堤屏蔽潮水,引河水衝洗鹽堿地,將瓊山等地變成了萬頃良田。借助水車和水壩,先民們甚至將定安縣的山穀地帶都變成了水稻田。

但全島能有這種開發程度的,隻有瓊山寥寥數地而已。

瓊東陵水、萬州、樂會是風災多發區,海南平均每年被台風襲擊3次,瓊東三州縣是台風重災區。雖然那裏地理氣候條件尚可,降雨多,氣候濕潤,河流通航條件也不錯,但在瓊州並未得到完全開發的現在,願意移民到瓊東每年扛台風的人並不多。

瓊南和瓊西氣候大致相同,降雨少於五指山區,氣候幹爽。

麵向北部灣的瓊西昌、感二縣幾乎不會被台風侵襲,瓊西降雨偏少,年均隻有1300mm,多半集中在夏季,且集中在山區。

瓊西沿海地區存在很多小片的沙漠,這裏有中國南方最大的流動沙丘。造成的結果是瓊西有沙塵暴,風沙漫天,罹患眼疾的人數比例接近中國北方。

先民們砍伐掉森林,高大的喬木消失後,稀落的次生林、草原和草坡出現在海南島,其中又以瓊西最多。島上牛羊遍野,隨意放牧,無冒領之人。明朝的海南島由耕牛進口地變為出口地,成為廣東耕牛與羊群的主要輸出地,牛稅也成為海南一大稅源。

守序看著地圖,瓊西沒有台風,是聯邦控製區內唯一降水在2000mm以下的地區。降水少意味著瘧疾發病率低。隻要投入不多的成本,瓊西就能成為聯邦領土周圍最大,最好的牧場。

降水少也有降水少的好處。

瓊西至少能滿足守序三個需求。

戰馬養殖。南洋糧食產量高,不缺養馬的飼料,當然可以圈出養馬的牧場,可牧場總是不嫌多的。印度卡提阿瓦馬太貴,每年的運輸量都不多。瓊西幹燥的氣候,讓守序可以試試在這裏養殖一些對濕熱環境適應性不是那麼好的戰馬。

瓊西比台灣更適合種植劍麻,劍麻不在乎磚紅壤,甚至可以起到改良土地的作用。

最關鍵的一點是,聯邦周圍沒有比瓊西更適合種植棉花的地區了。本土、後江和台灣等地可以種植一些來自東印度群島的棉種,這最多隻能解決部分民眾穿衣的需求,達不到生產戰艦帆布的標準。有了瓊西,守序就可以憧憬一下自行解決部分帆布的可能。

守序開始在地圖上圈地,“曾中丞,我答應每年給你提供軍火,條件是把崖州、昌化與感恩這三地的官位交給我的人。”

崖州等三地人口稀少,現在產出的稅糧隻有7000石,就算加派勸捐事例一起上刮地皮,也不過1萬石。守序甚至可以答應曾櫻,每年仍舊照1萬石的標準給他納稅。

曾櫻不動聲色,“你有合適的人選嗎?”

“我嶽父如何?”

中國自古有異地為官的慣例,不過現在是王朝末世,誰還管的了那個。

隆武朝如曾櫻這樣的軍門離開福京時,皇帝都會給予空頭剳付,就是空白的委任狀。皇帝沒錢,就靠賣空白官照抵衝軍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