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津冀一體化:“4C”+“雙三角”的“分步式”發展對策分析(1 / 3)

京津冀一體化:“4C”+“雙三角”的“分步式”發展對策分析

城市理論前沿

作者:孟祥林

摘 要:京津冀一體化是多年來學界討論的話題,專家們都在為京津冀的經濟發展進言獻策,在區劃融合、產業對接、空間演化、擴大合作、存在問題等很多方麵提出了觀點。京津冀在曆史上屬於同一行政區劃,新中國成立以後,天津和北京先後獨立為直轄市,自此京津與河北省在經濟發展狀況上就逐漸出現了較大的發展差距,環京津區域出現了一個“環京津貧困帶”。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京津與河北省都看到了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性,京津冀一體化開始從理論走向實踐。京津周邊的保定、唐山、承德和張家口也都提出了“對接京津”的發展思路。由於河北省在南北方向呈長條狀,所以在一體化進程中需要采取“分步走”的發展措施,通過以點帶麵、由小到大逐步發展的方式,推動全麵一體化進程。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環京津貧困帶;雙三角;軟區劃;發展對策

Abstract: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IBTH) region is academic discussion topic for years, experts put forward advices on the aspec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economic development, many aspects concerning districts fusion, industry docking, space evolution, cooperation expansion, problems existence in views are put forward. Beijing-Tianjin-Hebei belongs to the sam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history,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ianjin and Beijing successively are independent for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ince then, the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gradually appeared larger development gap, “Poverty belt circling Beijing-Tianjin” appears gradually in the region round Beijing-Tianjin.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e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saw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IBTH is start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Baoding, Tangshan, Zhangjiakou and Chengde, all the region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 constructed "the Beijing and Tianjin docking" development thought. Because of Hebei provinc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direction appears as long strips, so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needs to adopt the “step-by-step” development measures, from point to surface, from small to large, in this way,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will be realized.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poverty belt circling Beijing-Tianjin;double triangles;soft district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4)-05-04(8)

改革開放以後,區域經濟逐漸成為了一門學科,人們開始從綜合的角度對區域經濟發展問題進行探索。京津冀、滬寧杭和珠三角是備受關注的三個區域。京津冀依托京津兩個大城市,與河北省範圍內的保定、唐山、廊坊、承德、張家口、石家莊、秦皇島等很多中等城市一起,構成京津冀城市群,這些城市在空間上相互依托,以北京、唐山、保定和唐山等城市在京津冀地區形成“雙核+雙子”的發展局麵,在環渤海地區形成“大都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多層次城市體係。在城市化進程中,由於京津冀城市群依托京津兩個直轄市,所以備受學者關注。人們在對京津冀的研究中發現,雖然京津冀的整體實力在提高,但京津與河北省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發展落差。從世界大都市與其腹地的發展關係看,發達的京津與其周邊的“環京津貧困帶”同時存在的局麵,讓很多學者感到很迷惑,因為這種發展格局不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則。在曆史上京津冀本來屬於同一個行政區劃,省政府所在地設在保定。在北京和天津從中獨立為直轄市後,河北省的行政區劃就出現了“省中有省”的局麵,從行政區劃上看,河北省從一個“握緊的拳頭”演變成為了“空心拳頭”。河北省的發展受到了影響。“省中有省”的局麵,讓專家學者考慮,隻有將京津冀作為一個整體考慮,才能夠將河北省的資源優勢與京津的大都市影響力整合在一起,激發京津冀的經濟發展效率。京津冀區域迫切需要突破現有行政區劃的阻隔,在現有行政區劃的基礎上通過“軟區劃”的方式,在京津冀地區實現政策對接,而行政層麵對話不是一個純粹的區域經濟理論問題,“軟區劃”是京津冀經濟發展的平台,隻有這個平台建立起來後,專家學者才能夠進一步討論京津冀區域整合的問題,京津冀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此間人們也提出了很多富有見地的發展思路。

1 “京津冀一體化”問題的提出

“京津冀一體化”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國家的發展思路是將北京與河北省的廊坊、唐山等城市放在一起考慮區域經濟發展問題,提出了“首都經濟圈”概念,首都經濟圈是以北京為核心的、發展首都經濟的思路,在傳統理念下較大的近京津的河北省區域在首都的帶動下,可以得到較好的發展,但京津冀之間並不能平等對話。在“首都經濟圈”理念提出後,以該主題為內容的學術研討會開始增加,最早的一次研討會是京津冀的上百位專家進行的“首都及周邊地區生產力合理布局研究”以及“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研究”,專家對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發展問題提出了建議。隨著京津冀地區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研究熱點,有關該區域的研究文獻也開始增多。20世紀90年代以後有關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的文獻不斷豐富。“十一五”以來,國家對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問題開始提到更高的議事日程,將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問題提升到戰略高度。研究文獻也開始從宏觀層麵轉移到微觀層麵,人們提出了很多非常具體的具有操作性的方法,這時候京津冀經濟一體化問題開始進入到了操作階段。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了有關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彙報後,對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提出了七點要求:著力加強頂層設計,編製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規劃;加大對“協同發展”的推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加快產業對接設計,理順三地(京津冀)產業發展鏈條;著力對城市空間布局進行優化;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係統;快速推進三地的市場一體化進程。這七點要求進一步強化了京津冀一體化的操作性。

2 “京津冀一體化”主要觀點綜述

2.1 行政區劃進行融合

有關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問題,很多專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從不同方麵對京津冀一體化問題進行了探索。劉純彬認為,京津冀共居同一環境,然而行政區劃卻呈三足鼎立的局麵,在發展中存在很多矛盾,行政區劃內存在著封鎖和格局問題,這樣的發展局麵難以形成合力,於是提出了建設京津冀大行政區的設想,通過建設大行政區可以解決行政區劃導致的諸多問題,理順不同區劃內的資源配置方式[1]。於仞剛也認為,破除行政區劃障礙,隻有這樣才能夠打造出一條緊密聯係的沿海經濟產業帶,促進京津冀的共同發展[2]。京津冀在曆史上屬於同一個行政區劃,省會設在保定,目前雖然分屬三個行政單元,但三地的曆史聯係是不能分開的,所以“硬區劃”在短時間內不能改變的情況下可以在“軟區劃”方麵做文章,使得京津冀一體化得到實質性進展[3]。

2.2 擴展產業對接通道

張可雲提出,完善京津冀經濟圈合作機製的關鍵在於完善區域管理製度,這樣就能夠克服地方利益矛盾,較好地推進區域間的產業合作[4]。劉曉春等認為,京津冀地區存在基礎設施重複建設、爭奪資源矛盾的問題,加強區域間的產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5]。任宗強等對京津冀地區的產業結構進行了研究,並從空間角度對該區域的產業競爭力進行了分析,認為京津冀地區第一產業結構偏強,第二、三產業處於偏弱的態勢,這需要進一步加強京津冀區域間的產業合作,通過優勢互補提升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的整體競爭力[6]。馬國霞等人通過研究發現,京津冀地區屬於低度空間聚集,但這種局麵正在改變,京津冀都市圈製造業產業鏈的空間集聚度呈逐年上升趨勢[7]。陳丙欣、葉裕民認為,京津大都市連綿區已經成型。但同時也存在著都市區空間分布不均衡,整體優勢不顯著的問題,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製約著京津冀地區的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2.3 城市空間結構不斷演化

京津冀的空間結構一直在變化,很多學者對該問題非常關注,從京津冀的空間結構演化角度對該區域進行了分析,認為該區域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空間結構還會不斷變化,該區域應該按照“雙核+雙子”的空間發展格局對正式體係進行布局,區域經濟發展局麵不斷得到完善[8]。實際上對城市空間結構最早進行研究的是德國區域經濟學家杜能,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杜能環”理論[9],克裏斯塔勒在在相關層麵提出過“中心地理論”[10]。我國學者在有關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城市空間構架問題上進行的研究,大多受到這兩個理論的影響。很多專家對該區域的城市發展格局進行了建設性研究,對城市體係的建設問題進行了探索。孫久文認為,京津冀地區的城市化速度很快,在城市體係方麵正在由單中心向多中心方向變化,在此期間北京應該強化其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功能、服務功能[11]。陳紅霞在對京津冀的城市發展格局進行研究後認為,“三軸、四區、多中心、網絡化”是京津冀區域的空間整合發展的可行方向[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