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快車
作者:
30年來有關列車的那些事
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大陸人口流動空前活躍起來,火車運輸在這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火車上也演繹著形形色色的故事,這些故事與中國的發展緊緊聯係在一起,有些溫暖、有些潮濕。在高鐵、動車時代來臨的時候,讓我們一起作一次回眸。
80年代初,號稱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站鄭州火車站日漸忙碌起來。
幾乎每一個成年人,都經曆過這種場景。在滾滾攢動的人頭麵前,狹小的車門幾乎要將人的身軀扭成一隻麻花。每逢節日,洪流般洶湧而至的人潮讓脆弱的鐵路線幾欲崩裂,回家——返城,“鐵老大”成了橫亙在城鄉之間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橋梁。
火車是主要交通工具,列車帶著人們奔向四麵八方。相對於擁擠的硬坐車廂裏麵的人來說,能坐在靠窗的位置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那時候的窗戶設計還可以讓乘客從車窗伸出頭來貼近大自然。
1994年,“大哥大”開始出現在列車上,這是當年大款們的一個標簽。西裝革履,手持“磚頭”,袖口上還有未剪下的商標,這樣的形象在今天看來有點滑稽,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期可謂派頭十足。
1994年在北京至沈陽的列車上,流動的人影,搖晃的車廂,全神貫注的玩牌者,組成一張活生生的列車玩樂圖。麻將是中國的“國粹”,用搓麻打發路上的時光,可謂中國特色。列車內,即便空間如此局促也不能妨礙人們擺開切磋牌技的戰場。
那時候,非節假日列車上也並不很擁擠,由於當時的管理比較鬆散,乘客也顯得很隨意。一位大媽甚至拉起吊床,把孫子赤裸放在上麵。計劃生育政策下,守舊的老人對擁有男丁後代的自豪不言而喻。
1996年,一位小夥子躺在座椅靠背頂端。這不是雜耍,更不是體操。事實上,硬座車廂的乘客們對此類場麵可謂司空見慣。這位泰然自若的年青人無疑隻是圖個涼快。
宗教,這是個永恒的話題。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隻要有人就會有宗教。虔誠的穆斯林正在禱告,狹小的車廂並不能阻止他們走向廣闊的神殿。一束光柱滲過車窗投射在祈禱者身上,在真誠的信仰麵前,連時光也一起凝滯。
1997年,廣州-成都列車上。幾瓶啤酒,幾樣小菜讓坐在一起的陌生人變成了老朋友。透過這個大廣角,我們看到了旅途的縮影和溫情。
1997年,北京-哈爾濱列車上,一名犯罪嫌疑人被拷在過道裏。那副鋥亮的手銬告誡大家,列車就是濃縮的社會,裏麵什麼人都有。
狹窄的過道上,憨厚的小夥子抱著自己的兒子回農村老家。雖然沒有座位,不諳世事的孩子在父親的懷抱裏仍然睡得很香。這些進城謀生者的後代,打小就飽嚐了奔波之苦。
難得的寧靜,其情景讓人想起曲終人散的劇場。抓緊時間小憩是明智的,如果有可能,盡量做個好夢。一本雜誌蓋住了睡眠者的臉龐,也將夢與現實分割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2000年左右的時候,民工潮達到頂峰。成千上萬在城市謀生的農民工拉家帶口向火車站擠去。
每逢節假日,政府都會抽出大批民警,有序分流滯留在火車站的旅客。
這兩邊的座位上不是沒有人,而是人鑽進了座套裏麵。新千年後,科技進步加快,火車換代了。空調車裏,人們再也不必忍受長途“桑拿”,可嗖嗖的冷氣又讓人們遍尋保暖裝備。不得已,隻能“委曲求全”,把座套當睡袋。
在悠閑的列車上,一位老方丈非常認真地在為同車的女乘客把脈看病。
2008年6月24日,從北京南站始發的一列“和諧號”動車組時速達到了近400公裏,創造了中國軌道交通運輸速度的新紀錄。這標誌著中國的鐵路運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乘客紛紛表示,無論是服務質量還是速度,都太誘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