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自元、明時代出現了商業市場之後,到了清代已變得日益繁華與熱鬧。出現繁華與熱鬧的原因之一是曆代身懷絕技的各行業的民間藝人在這裏施展自己的藝術絕技。據有人統計,僅在清朝末看到地解放初期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相繼在橋賣藝的京劇、評劇、曲藝,武術、雜技等各種民間藝人多達五六百位。他們個個出類拔萃,藝術精湛高超,差不多可以說是在他們的行業中在當時達到了藝術的頂峰。天橋就是他們施展技藝的地,是他們出賣血汗賴以生存的地方。他們繁榮了天橋市場,天橋市場也造就養活限幾代民痩藝人。沒有這些民間藝人,也就沒有天橋社會的底層文化的發展曆史。
天橋八大怪產生於天橋。他們相貌奇特,言行怪異,身懷絕技,深為廣大群眾的喜愛。這“怪”字不可理解為“怪物”,而應理解為“怪才”或“怪傑”。至於為什麼以“八”字名之,這隻是中國人的一個習慣而已。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裏,曆來有用數字來表示人、物、景的習慣。比如在人的方麵有“八仙”、“揚州八怪”、“唐宋八大家”、“天橋八大怪”。物的方麵有“八旗”、“有鐵帽子五府”、北京商業中的“八大祥”。景的方麵更多了,“燕京八景”、“杭州八景”、“西安八景”,過去全國的市縣差不多都有八景,即使沒有“八景”也要想法設計“湊”成八個。看來“八”字是大家喜歡用的吉祥的數字。其實“八”字在這裏隻是一個虛數,隻是表示其多。真正計算起來豈止“八”呢?以“八簱”為例,“八旗”有“正”和“鑲”之別,還有滿、漢、蒙等族八旗之別,遠不止“八”了。“天橋八大怪”也是如此,我們所說的幾代的“八大怪”隻是數百名藝人中的幾個主要的代表而已,是不限於“八”的。
第一代“八大怪”,大約出現於清代鹹豐、同治、光緒三朝。他們是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醜孫子、鼻嗡子、常傻子,八痊民間藝人。此外,這一時期天橋著名的民間藝人還有十幾位,如河字顡、老萬為迷、隨緣樂、百鳥張、壇子五等人。其藝術形式包括說、拉、彈、唱、武術、雜技、寫字繪畫等,藝術風格與造詣,隻有雅俗之分,而無高下而論,異彩分呈,各逞英雄。
(一)窮不怕
“窮不怕”真名叫朱紹文,是名沒有中舉的秀才。他大約1829年生人,清同治,光緒年間在天津賣藝說相聲。他祖籍北京,漢軍旗,原為京劇醜角兒,演架子花臉,相傳武劇《十八拿》出於他之手。後在天橋撂地。晚年住在北京地安門外氈子房。朱紹文先是唱京劇花臉,扮相念打有所創新而遭受嫉妒,於是改行說相聲,起名叫“窮不怕”,意思是表示自己雖窮但做人的骨氣,不怕任何人的事。
“窮不怕”不僅精通文墨,而且對漢字的音、形義頗有研究。他表演時總要以白沙子撒成字形,邊撒邊講字句中的道理,以此來招引觀眾看他表演,使人在笑聲中學到知識。所以朱紹文對相聲藝術最大的貢獻是把“白沙撒字”的表演方式引進了相聲。朱紹文在說相聲前,總是帶著一小袋細細的白沙子,拿兩塊小竹板,夾一把大笤帚,在人多的地方用白沙子畫一個大圓圈兒,這叫“畫鍋”,也就是圍場表演的意思。然手他單腿跪在地上,一物以拇指和令指捏白沙在地上撒成各種字休或圖案,然後拿兩塊小竹板擊拍而唱,或引出各種趣活和笑料。一套節目表演完畢,用笤帚掃去地上的字,理寫新字,開始說新的節目。他能用白沙寫成一丈二尺的雙鉤大字,頗有形象,如“一筆虎”、“筆福”、“一筆壽”等大字。大字下往往還有小字,許多字組在一起,就成為一乎詩或對子。他經常撒和是一副對聯:“書童磨墨墨抹書童一脈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這副對聯讀起像繞口令,巧妙而饒有風趣。還有“畫上荷花和尚畫,書臨漢翰林書”的對聯也是如此。“白沙撒字”這種新鮮的表演形式吸引了許多觀眾,大家都願意看,所以朱紹文的相聲列為當時“天橋八大怪”之首位。
窮不怕朱紹文學最擅長撒前秦女詩人蘇若蘭的雜體回文詩。據《晉書.列女傳》載:“滔被徒流水洗 ,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淒婉”。雙據唐《璿璣圖序》中說,是因家庭糾紛,竇滔與其妻斷絕音信,蘇氏自怨自艾,傷感至深,遂織錦文,五彩相彝,縱橫八寸,題詩二百餘首,約八百餘音,縱橫反複中皆可為章句。派人送到其夫留鎮的襄陽,竇滔看罷極受感到,遂將蘇氏接到身邊。
窮不怕朱紹文在表演時,他先講《蘇氏惠若蘭織錦回文璿璣圖》本事,然後便抓起白沙,撒寫出一兩首詩,例如:
麟龍昭德懷聖皇,人賤為女有柔剛;
親所懷想思誰望,以貞誌一吉所當。
若將此詩反過來讀,便成如下一首詩:
當所吉一誌貞純,望誰思想懷所親;
剛柔有女為賤人,皇聖懷德昭龍麟。
“窮不怕”朱紹文講《璿璣圖》本事撒寫蘇氏的回文詩,在中國的相聲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堪稱一絕。他憑借自身的深厚的文字功底,運用到通俗易懂的講解過程中,將一大批觀眾吸引到自己的周圍。
他還經常撒寫一些《名賢集》上的詞句,每條詞句撒出來後,他便闡發一番議論,如:
窮居鬧市無人問,富住深山有遠親。
猛虎常在當頭臥,困龍也有上天時。
這些名句,經過他淺近精辟的講,往往給觀眾一些生活哲理方麵的啟迪,使觀眾在娛樂中接受了道理。
寓莊於諧,是“窮不所”最突出的藝術特色。他常將部首偏旁相同的幾個漢字湊在一起構成合轍押韻的詞語、詞組或短句。比如:“三個字同頭芙蓉花,三個字同旁姐妹媽。”又如“三個字同頭常當當,一三字同旁吃喝唱。”當他補充說:“皆因吃喝唱,才落得常當當。”“你們看,吃喝唱要不得呀!各位看看,從我這裏,學到對聯,又學到立身處世之道,利莫大焉!各位願意賞幾個小錢,供我吃窩窩頭,那就感激了。話又說回來,我窮不怕,各位就是不給個小錢,我也不轉彎罵人。”他的話往往使人俊不禁,使人在輕鬆快的笑聲中,悟出了勤儉持家、孝順父母的道理。
“窮不怕”朱紹文所編的相聲段子有不少流傳至今。如巧妙諷刺當時官吏腐敗貪婪的《字象》,勸人行善的《大實話》、《寶玉自歎》、《堆子兵做夢》等。在形式上有以說為主的單口相聲《老倭國鬥法》、《乾隆爺打江南圍》、《假斯文》,對口相聲《保鏢》、《黃鶴樓》,三人相聲《四字聯音》等。朱紹文有四個徒弟:貧有本、富有根、徐有祿、範有緣。現在說相聲的大鑫是繼承朱紹文這一派,而且不斷興旺發達。
“窮不怕”朱紹文是相聲藝術早期的代表人物。由於他說唱技藝均高超,而且創造了雙口相聲表演的新形式,開拓了新的領域,為相聲藝術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他頗受同時代與後起相聲人的崇拜和尊敬。目前曲藝界傳世文物中,有“窮不怕”遺留下來的一副竹板,長約12.5厘米,寬4.9厘米,兩塊橢圓形竹板遙的非常光亮,竹板後刻著一首五言詩,每塊板後麵刻兩名,其內容是:“日吃千家飯,夜宿古廟堂:作犯法事,哪怕見君王。”還有一副竹板無下落,據說上刻:“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
清代文人楊曼卿在《天橋雜詠》中有七言詩讚“窮不怕”:
信口詼諧一老翁,招財進寶寫尢工。
頻敲竹板蹲身唱,誰道斯人不怕窮?
日日街頭撒白沙,不需筆墨也塗鴉。
文章掃地尋常事,求得錢來為養家。
(二)醋溺膏
“醋溺膏”是綽號,又名“處妙高”,本人姓張,是清光緒年間出現在天橋的民間藝人。他以說笑話、相聲為主,同時演唱山西的俚曲村調、山歌、碼頭調等。
他平時打扮得十分古怪,上場時手拈草珠,身穿紗袍,連鬢胡子老長,蓬頭垢麵,一副稀奇古怪的扮相。他的拿手看家本領叫“暗春”,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口技”,其中以學鳥叫為他的絕活兒。他學的鳥叫,包括各種禽鳥鳴聲,婉轉修揚,惟妙惟肖,表演時如在鳥市上一般。《天橋雜詠》中有詩讚“醋溺膏”:
俚曲村歌興亦豪,鐺鐺韃韃韻嗷嘈。
而今尚有人傳說,處妙高訛醋溺膏。
草珠紗褂態婆娑,鼓板須敲又打鑼。
五十年來誰繼起,人間冷落鳳陽歌。
“醋溺膏”所唱的山歌,在山西稱“山曲”,是晉西北河曲一帶所流行的民間小調。它的歌詞基本上為七字句,無嚴格約束,可自由伸縮。最出名的便是表現山西與河曲人民春季外出到內蒙古一帶去謀生的情景的“走西口”。它的曲調分“征調式”、“商調式”、“羽調式”以及“宮調式”,簡潔優美,節奏鮮明。
小調亦稱“小曲”。其特色為曲調柔婉流暢,抒情優美,歌詞通俗形象,內容以田間山野勞動為主,具有深厚的地方色彩。“醋溺膏”當年所唱的小調,有《孟薑女》調、《五更》調、《繡荷饣》調、《蘇武牧羊》調等。他擅長用不同的曲調,更換不同的歌詞,使之不斷變化,常唱常新,令聽眾不倒口味。
碼頭調亦稱“社火調”。“社火”是一各歌舞表演的形式。早年在山西和內蒙古西部等地區,每逢節日到來之時,各處的村莊都要辦社火,如跑旱船、鬧秧歌、啃高踐等,所用曲調稱碼頭調。其音樂分為說唱性和抒情性兩類,前者以敘事為主,內容風趣生動,風格明快、樸實,但旋律不強;後者的歌唱性很強,曲調流暢豐富,歡快活潑,委婉柔和,亦兼有蒼涼淒切者。
“醋溺膏”賣藝時演唱的情景,既是具有濃鬱色彩的俚曲村歌,又有嬉笑怒罵譏諷時弊的言詞,加上表演中服飾動作的異樣神態,使觀眾百看不厭,不想離去。
(三)韓麻子
過去老北京人口頭上流傳著一句歇後語:“韓麻子叉腰——要錢。”這句歇後語就是久逛老為早年天橋八大怪之一的韓麻子專門創作的。
韓麻子,顧名思義,一聽就知道此人性韓,臉上長著滿臉的大麻子,人們不叫他的名兒而直呼“麻子”了。他是老天橋早期最著名的單口相聲藝人。此人專以詼諧逗笑或學市麵兒上各種生意小販的叫賣聲融於所表演的節目中,甚有趣味。他的嘴尖酸刻薄,其村野程度極不堪入耳。你再看他的長相也甚為古怪,麵紫多麻,眉目間含有若幹蕩意,且將發盤於前麵額角間,手執破扇一柄。每見其兩唇掀動,兩目亂轉時,不聞其作何言語,也不禁令人失笑。天橋藝術家大狗熊孫寶才曾回憶韓麻的音容笑貌說:“韓麻子有異相,大腦袋好似一隻廣梨一般,額前有紋交錯橫生,好似插花兒,滿臉一團喜氣。臉上地抺上白灰,腦後紮一尺把長的小辯兒,朝天撅著,為的是逗人笑。他經常穿一件右大襟的青襖兒,上麵釘著五個布條盤成的疙瘩紐扣。他個兒大,是個胖子,長著一臉的麻子。”“韓麻子手裏提拎個畫眉籠子,走到哪兒,哪兒就熱鬧上了,他把鳥籠往地上一放,人們就圍上來。等民人逗得開心大笑冒,突然停住,兩手往腰裏一叉,就又要錢了”。孫寶才的嘴厲害,他會罵人,還讓你聽不出來。比如他說到某某小姐的象牙床,就說:‘什麼象牙床?床上前後左右,狗骨頭、狼骨頭、豬骨頭、牛骨頭的,什麼走獸的骨頭都有。隻有床正中間的那一塊才是象呢!’說這段時,他站在場中間,把前後左右的聽眾都罵了,隻有他才是塊象牙,等到觀眾明白過來,已經挨了罵了。因為他愛罵人,所以不少人恨他,可又因為他罵得巧,罵得妙,所以觀眾挨了罵還是愛聽。每天演完了,韓麻子所得的錢,總比別的的相聲的要多一些。這主要是他相聲說得好,大夥兒都願意聽,都願意給。再就是大夥兒都怕他罵,不敢不給他錢。
據說當年著名大畫師沈容圑曾把韓麻子說相聲時的情態畫了像裝在鏡框中,掛在大柵欄更房窗隔上或掛於煤市街路東米鋪門口,借以做清水傳真的招牌,招來不少人圍堵觀看。
韓麻子的“貫口”(曲藝術語。指快速歌唱,背誦唱詞或連續敘述許多事物)與“變口”(曲藝術語。指運用各地的方言)等基本功極為嫻熟,與他奇特的相貌相得益彰,同樣是《三近視》、《化蠟扡兒》等單口相聲傳統節目,經他一說,便有不同的韻致和引人發笑的魅力,乃至令人噴飯,捧腹大笑,所以每當他說完一段,叉腰站成丁字步時,大家夥兒總是紛紛扔錢給他。
韓麻子說相聲和要錢的神態,給觀眾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
(四)盆禿子
大凡熟知天橋的北京人都知道盆禿子這個人。盆禿子是該藝人的綽號,其真名實姓已無從可考。隻因他在天橋敲瓦盆兒兼唱小曲兒,加上他腦袋禿頂,故而大家夥兒都叫他盆禿子。
盆禿子本人,有兩個明顯的外貌特征,一是禿頂,隻鬃角有些須發。二是走路時一拐一拐的,就像是《八仙過海》中的鐵拐李一般。
敲著瓦盆唱小曲是有曆史典故的。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了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的故事,就是流傳至今廣為人知的。以缶為打擊樂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唐廾時代。據《文獻能考》中《樂考》記載:“古缶,形如足盆或曰形如覆盆,以四杖擊之。”通過查證有關史籍,可以看到,相傳關堯時,有老者擊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這段歌詞,後來成為歌頌太平盛世的典故。又從考證得知:擊壤,便是擊缶。唐堯以後的春秋、戰國、秦、漢諸朝代,都有關於擊缶以和樂曲的記載。如《漢書.揚惲傳》中就載有這樣的文字:“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
盆禿子的表演與眾不同的是:他表演時拿著一隻大瓦盆,用一雙筷子敲擊瓦盆的不同部位,發出高低不同的響聲,敲出的各種聲調,再加上口編出的詞曲,抓哏博人一笑。孫寶才這樣說過盆禿子:“盆禿子是個怪人。他頭上禿光光的,隻兩鬃角倒有些毛,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好像個鐵拐李。他拿著一個瓦盆,直徑有二尺,深有一尺,用一雙筷子敲來敲去,卻也能敲出五音十二律來。他一邊敲,一邊唱,隨口那興編詞逗人笑樂。”
盆禿子擊瓦盆兒,坎坎作聲,雖非八音克諧,但清越合於樂律,與他所唱的抑揚頓挫的小曲兒應和為一體,追根溯源,倒也有些上古貴,故清代詩人楊曼卿在《天橋雜詠》中讚盆禿子:
曾見當年盆禿子,盆兒敲得韻錚錚。
而今市井會新調,豈識秦人善此聲?
擊缶唱歌形似丐,斯人今已不堪論。
笑他俗子無知識,妄擬莊周浪敲盆。
(五)田瘸子
田瘸子是清朝光緒年間在天橋的雜耍場上專練盤杠子的民間老藝人,其本名已不可考,因為他在天橋賣藝幾十年,從未向人透露過本人的身世名號,似有隱衷,別人也就不好再問。
此人幼年武藝極有功夫,因踢用力太猛遂致殘決。但也有人說,他當年與人爭鬥,被對方打傷的,空間孰是孰非,誰也說不清。但以殘腿人能在杠上耍練各種技術動作,還是頗不簡單。他每天帶著一個徒弟來到天橋賣藝場地,先將杠架支好,而後讓他的徒弟先表演一二招小玩藝兒,作為引場,然後他一瘸一拐的走到場了上來。他就像《打瓜園》中的老漢陶洪一般,精神矍鑠,絲毫無龍鍾老態。他在杠子上騰來翻下,手肢靈活地做各種動作。如亂套 頂、噎脖子、左右順風旗、燕子翻身、哪吒探海,變幻無窮,不可名狀。觀眾看後無不喝彩稱讚。每表演一次能收得當十大錢三五千不等,一日下來,進錢也有三四十千之數,進項可謂不菲。
武術名家的“二指祥功”早就為人們所熟悉,田瘸子最拿手的功夫便是用兩個指頭支撐,在杠子上拿大頂、倒立,這在當時的天橋演藝圈內也是堪稱一絕的。
田瘸子的身體雖殘疾,卻有異乎尋常的力氣,虎一般的迅猛和猿猴般的靈巧。一逢演出時,總是先以幾個簡單動作吸引觀眾,等到觀眾圍攏後,才逐一拿出看家的本事。他的許多高難度的精彩絕妙的動作表演,其名堂都與曆史人物或神話故事有關。如白猿偷我、劉玉臥、黃香臥席等。此外就是模仿性的動作形態,如鴨子鳧水、鷂子翻身、倒掛金鍾等。
“白猿偷桃”是屈一膝夾杠,雙手抱膝作神話中白猿捧桃獻母樣子,然後繞杠倒轉七八圈兒,疾如風馳電掣,令人眼花繚亂。今天體操運動員在單杠上做的“單掛膝回環”動作,不敢當 年田瘸子的白猿偷桃頗相似。
“劉伶醉臥”是以單臂彎曲著杠,另以一手托頤作醉臥狀,全身重量支撐於一臂,其難度則更大。劉伶乃古代魏晉時期一大名人,與阮籍、嵇康等合稱“竹林七賢”。又因他“常乘鹿車,攜壺酒,使人荷鍤相隨”,“以酒為名,一飲一石,五鬥解醒”,故以酒仙著稱,於是後人留下了“杜康酒劉伶醉”的佳話。劉伶與當時太子少傅張華是好朋友。他不遠千裏到遂城(今河北徐水)訪張華,常以酒為樂,死後就葬在了徐水古遂城西的張華村。
“黃香臥席”是雙手握杠,兩臂彎曲,腰與兩腿懸空平挺,並倒手在杠上旋轉一周。黃香,東漢江夏人,字文強。他九歲喪母,侍父至孝,暑扇床枕寒以身溫席。他博學經典,能文章,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官至尚書令。後來被人黃香的故事編入“二十四孝”中,在中國廣為流傳。因此將“黃香臥席”的典故作為盤杠子的名堂會更受廣大市民歡迎。
孫寶才曾這樣回憶過田瘸子,他說:“他的本領就是練把式。你看他,隻一隻手落地,把整個身子都豎起來,這叫單拿大頂。他還會倒翻跟頭,身子向後一翻,倒過到又站在你跟前,這叫燕子翻 身。他還有個絕技,在單拿大頂時,把身子向左右傾斜,仿佛讓風吹人歪了一樣,這叫左右順風旗。田瘸了還有個特點,錢到手就花光了它。一個子兒也不剩,多掙多花,少掙少花。這是由於江湖人成天東西去,並無定居,一般都不置恒產,不作長遠打算,過一天算一天,加之他們吃苦的時候多,一旦有錢了,就要盡情享受。第二天再說第二天的,勒緊褲帶再賣藝去。”
田瘸子最精彩的動作是“騎杠”和“二指倒立”。騎杠是兩腿前後分開騎於杠上,身前或身後連續旋轉數圈兒,其股骨夾杠大致相同。“二指倒立”是以食指和中指著杠,將身體體徐徐倒立起來,這是田瘸子“壓軸子”節目,驚險無比,每練時全場觀眾,也使他在天橋聲名大振。
(六)醜孫子
“醜孫子”姓孫,因長得醜陋,所以得了個“醜孫子”的諢名。他是清光緒年間著名的相聲藝人,以扮怪相為主。
孫才曾這樣描述過醜孫子。他說:“醜孫子生得極醜,簡直是個豬八戒,平常日子他說相聲,到了舊曆年大年祿一,他頭戴麻冠,身穿重孝,左手執哭喪棒,右手打著幡兒,哭一聲爸爸,叫一聲冤,一路來到天橋熱鬧的地方。這時候好多人都圍著他,都知道這是他要錢的方法,所以大夥兒笑的時候也扔給他幾個錢。”
醜孫子最拿手的節目就是大年初一演“出殯”。他一個人演出模仿整個出殯的場麵,表演得惟妙惟肖。他先是在一帳裏模仿許多人的聲音:二姑娘哭,三妯娌喊,四姑奶奶勸,五姨太太 說,吵吵鬧鬧亂做一團。然手是出了帳子,頭戴麻冠,身披重孝,左手持哭喪棒,右手打著紙幡兒,摔著喪盆子,大聲哭爸爸。哭一聲,叫一聲,以此逗觀眾捧腹大笑,以求大家扔錢給他。
醜孫子本來就已十分醜陋,再加以重孝纏身,幹號不已,可謂出乖露醜之極。所以天橋市場上都知道醜孫子,一為其怪,二為其戲謔,被稱為天橋早期的“八大怪”之一。
清代文人楊曼卿在其所作《天橋雜詠》中以七言絕句讚“醜孫子”道:
為謀生計戴麻冠,行哭爸爸又呼冤。
莫道國人多忌諱,也知除假使真錢。
(七)鼻嗡子
曆史上關於鼻嗡子的資料較少。相傳鼻嗡子是一個怪裏怪氣、窮相畢露的無名氏藝人。他的名字無人知曉,大夥兒都管他叫“打馬口鐵壺的”。有人說他原為山西某地的一名夥計,因好唱被辭退來京,遂在天橋自樹一幟,不知此信息是否準確。他以洋鐵筒塞入鼻孔中,複將洋鐵壺懸於腰間,兩手拉一梆子呼胡,一邊走一邊拉,一邊唱。有時兼打其腰間之破洋鐵壺聲,鼻中所塞鐵筒作唱後之尾音。每唱一句,其煞尾之尾之音即以鼻筒代之,甚為可笑,他也被列為“八大怪”之一。
當他正式為觀眾表演時,還特意打扮一番,頭上戴著花,臉上抺著粉兒。當他在鼻孔裏插上兩鐵筒嗡嗡發聲時,即用手拿一隻小棍敲擊著腰間掛的那隻馬口鐵壺,即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同時嘴裏和著的曲調、鐵壺的節拍唱小曲。大家看他那手腳忙活的可笑的滑稽動作也會大笑不止,留下較深因縣印象。清代《天橋雜口詠》曾以七言詩稱讚“鼻嗡子”:
麻鐵壺敲韻調揚,亦能隨手協宮商。
當時牛鬼蛇神樣,看到而今轉覺強。
鼻音一響上場來,抺粉簪花亦怪哉。
但練遊人能注目,今朝不負大煙灰。
(八)常傻子
常傻子也是天橋早期的八大怪之一。他表演的?砸石頭“,帶有江湖藝人的色彩。老天橋的藝人們大都聽說他的表演。有人說他的“咂石頭”是真功夫,但也有人說他“砸石頭”是為了兜售他治療跌打損傷的成藥服務的,帶有商業性質和江湖醫生的色彩。便無論怎麼說,都承認他是老天橋早期的怪人之一,他的真名叫什麼,誰也說不清。
據說常傻子砸的石頭大多是鵝卵石。表演前,毛巾他的弟弟常老二拿兩塊石頭對碰數下,好讓觀眾聽到響聲,然後再遞給觀眾可以用手摸一摸,看一看,辨一辨真假。這時候,常傻子在一旁運氣,把氣運到手上。然後接過石頭放在一條板凳邊上,找準位置後,隻聽“嗨!” “嗨!”兩聲,手掌澆下處,石塊已被砸碎。
常傻子還有絕個活兒,就是用手指將一塊石頭戳碎。他的表演會使人聯想到今天武警戰士的功夫表演,大有一脈相承之意。不過“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現在武警戰士的功夫表演要比當年傻子精深得多,所有用的氣功,也比先前有更廣泛的發展。
常傻子表演一陳“砸石頭”後,但要向觀眾推銷他的“百補增力丸”。他說他的“百補增力丸”有神效,一能強身壯骨,二能治療跌打損傷,三能治閃腰岔氣內外傷。還現身說法,說他自己就吃了這種藥才有這麼大的力氣,才能練成真功夫。據說,他兜售的藥丸並無神效,但也不會把人吃壞,他之所以如此美化藥丸,主要是為求生存而維持最低的生活需要。他是以賣藥的形式向觀眾“打錢”。郵此看來,有人說他賣藝帶有商業性質,還是不無道理的。
第二代天橋八大怪,主要是經、指在辛亥革命以後出現在天橋民間藝人中的佼佼者和演技奇特怪異者。他們成名於天橋經濟日趨繁榮的形勢下,在眾多藝人中靠獨特的演技脫穎而出,在京城影響較大。當時,在表演和藝術上成功的有20多位,但各類史料記載和老百姓口頭傳誦者隻有8位。他們是:讓哈嗼教書的老頭兒。表演滑稽二黃的老雲裏飛、裝扮奇特的花狗熊、耍中幡的王小辮、三指斷石的傻王、耍金鍾的、數來寶的曹麻子、耍狗熊頂碗的程傻子。
(一)讓蛤蟆教書的老頭兒
讓蛤蟆教書的老頭兒,人們都不知道他姓什麼、叫什麼,隻在天橋短時期的露了露頭,就不知到哪兒去了。但他卻是辛亥革命後在天橋表演絕技的第二代八大怪之一。他的表演之所以被世人稱為空前絕後,是由於他會兩手絕活兒:一是馴青蛙,二是馴螞蟻。
據在天橋居住的古稀老人回憶說:“這個老頭兒長得又幹又瘦,黃眼珠子.嘬腮、黃胡子稀稀拉拉,身穿件灰色長袍兒,舉止上十分斯文。”
這個老頭兒上場子時總帶著四樣道具, 個大罐子.一個小罐子,一個細脖兒的瓶子和一塊長方形木板.開場後.他把術板平鋪在地上.先將大罐子口打開,嘴裏頭念叨著:“到時間了,該上學了!”這時人們就看見從大罐子裏爬出一隻大蛤蟆,跳到木板上變蹲立在中間,昂著頭,像個高傲的先生站在講台了。老頭兒又拿過小罐,打開罐子口兒後又說:“快上學了,先生都來了,學生怎麼還不來上課呀!“這時隻見從小罐口處,依次蹦出八隻小蛤蟆,爬到木板上,麵對大蛤蟆依排成兩行蹲下.等小蛤蟆蹲好了,老頭兒又說:。老師該教學生念書了!”再看大蛤蟆,仿佛昕懂老頭兒的吩咐一樣.張嘴“呱”地叫了一聲,小蛤蟆隨著齊聲一聲。如此這般一叫一答.此起彼伏,真跟老師教學生似的整齊有致。就這樣叫過一陣後,老頭兒喊了一聲:。到時間了,該放學了!”這時.小蛤篡先起身,依次蹦跳著爬目小罐裏。大蛤蟆見小蛤蟆都進了罐子.它才慢懂悠悠地起來爬回大罐子裏去。
就在人們圍在四周紛紛驚歎不已的時候,老頭兒又拿過細脖兒瓶子.打開蓋子後嘴裏喊:“快出來排隊.上操了!”隻見從瓶子裏爬出密密麻廓的黑、黃兩色螞蟻。老頭兒一邊喊著:“別亂,快排好隊!聽著,立正齊!”老頭兒一邊下著口令給螞蟻,一邊用手撤些小米。隻見混雜在一起的無數隻黑、黃兩色螞蟻.按照顏•;很自然地排成兩隊,其兩隊中絕對沒有一隻混雜其間的螞蟻。過了一會兒.老頭兒又喊道:“該收操了!”幹是,原本整齊的隊伍頓時亂成一鍋粥,亂亂哄哄你爭我爬地又回到細脖兒瓶子裏。
有馴鳥和馴獸的不難看到,但從來沒有馴蛙馴蟻的節目,這在古今演藝圈中也確宴十分罕見。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對老頭兒怪異的表演,特別是青蛙、螞蟻如此俯首帖耳,任人操縱,定會感到不可思議,肯定認為是無稽之談。然而見過老頭兒表演的人.提及此事,無不津津樂道。
(二)老雲裏飛
老雲裏飛原名慶有軒.又名白慶林.是清光緒末年至20世紀30年代在天橋演出滑稽二簧的著名民間藝人,是第二代“八大怪”之一。
老雲裏飛.幼年時曾在嵩祝成(清同治三年,由太監聯名組成)科班坐科,初學武把子.後學“開口跳”(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中.武醜的俗稱).10歲即登台唱戲,曾扮演過《三岔口》中的劉利華,《連環套》中的朱光祖等,是擅長武藝而性格機警、語言幽默的人物。他的跟頭翻得又高又快,能在空中翻轉一圈才落地,這個動作在京劇舞台上被稱為“雲裏翻”。因此,後來他在天橋撂地賣藝之後,自稱“雲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