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七天的時間收集來的詳細資料,(其實就是為了湊字,你們懂得)有關埃博拉的所有詳細信息,讀完你就會發現他的恐怖,沒有耐心的讀者也堅持讀下去吧,可以拓展你的知識麵,日後與友之談資,豈不快哉。
“埃博拉”是剛果北部的一條河流的名字。
1976年,一種不知名的病毒光顧這裏,瘋狂地虐殺“埃博拉”河沿岸55個村莊的百姓,致使數百生靈塗炭,有的家庭甚至無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說簡單點,埃博拉病毒就是類似於古代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瘟疫。
事隔3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蘇丹,一時屍橫遍野。經過兩次“暴行”後,“埃博拉”病毒隨之神秘地銷聲匿跡15年,變得無影無蹤。
埃博拉病毒屬絲狀病毒科,單有囊膜,表麵有(8~10)nm長的纖突,純病毒粒子由一個螺旋形核糖核殼複合體構成,含負鏈線性RNA分子和4個毒粒結……(此處省略一百萬個字,反正我也嚐試性的看過,可惜沒看懂。)
較長的奇形怪狀的病毒粒子相關結構可呈分枝狀或盤繞狀,長達10微米。來自剛果、象牙海岸和蘇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學特性不同。
埃博拉的形狀就像是中國古代的玉如意,(我也有一個),利用電子顯微鏡對埃博拉病毒屬成員的研究顯示,其呈現一般纖維病毒的線形結構。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現U型、6字形、纏繞、環狀或分枝形,簡稱亂七八糟型……病毒包含的糖蛋白從表麵深入病毒粒子10納米長,而這層套膜來自宿主的細胞膜,在套膜與核殼蛋白之間的區域,稱為基質空間。(我沒邪惡。)
而且埃博拉病毒在常溫下很溫和,中等抵抗力,56℃不能完全滅活,60℃方能破壞其感染性;紫外線照射2min可使……(此處省略一百萬個字)4℃條件下存放5周其感染性保持不變,8周滴度降至一半。-70℃條件可長期保存。
埃博拉的自然宿主雖尚未最後確定,但已有多方證據表明猴子及猩猩等野生非人靈長類動物以及其他動物有埃博拉感染現象,嗯好向以前中國鬧得很凶的一個兵叫做非典就是因為猴類?
證據1:1976年、1996年、2002年的流行,源於人類接觸野外死亡的猩猩;證據2:菲律賓出口的猴子多次查出埃博拉,但沒有發現發病;證據3:2003年8月剛果衛生健康部的調查表明,野外黑猩猩、野豬體內可查到埃博拉,嗬嗬,反正隻要一流感立馬推卸給其他生物。
1976年在蘇丹流行時,病死率為53.2%;在紮伊爾,高達88.8%。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級病毒”。
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時後便不治身亡,而且他們都死得很難看,病毒在體內迅速擴散、大量繁殖,襲擊多個器官,使之發生變形、壞死,並慢慢被分解。(異型?)
病人先是內出血,繼而七竅流血不止,並不斷將體內器官的壞死組織從口中嘔出,最後因廣泛內出血、腦部受損等原因而死亡。(我怎麼感覺這尼瑪這麼像感染了DAI病毒啊,有點恐怖說不定哪天埃博拉病毒就變異為DAI病毒了,大家做好準備)
照顧病人的醫生護士或家庭成員,和病人密切接觸後可被感染。有時感染率可以很高,如蘇丹流行時,與病人同室接觸和睡覺者的感染率為23%,護理病人者為81%。醫院內實驗人員感染和發病也有好幾起。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過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徑傳播。實驗室檢查常見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嚴重減少和轉氨酶升……(此處省略一百萬個字)
感染潛伏期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現高燒、頭痛、咽喉疼、虛弱和肌肉疼痛。然後是嘔吐、腹痛、腹瀉。發病後的兩星期內,病毒外溢,導致人體內外出血、血液凝固、壞死的血液很快傳及全身的各個器官,病人最終出現口腔、鼻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患者可在24小時內死亡。(本文就是按照這個狀態寫的,不過沒有那麼的多樣性症狀)
在大約1500例確診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達88%。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盡管世界衛生組織苦心研究,至今沒有辨認出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宿主,認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
因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證實有效,埃博拉被列為生物安全第四級病毒,其中還有非典,也同時被視為是生物恐怖主義的工具之一。(到底怪誰呢。)
盡管醫學家們絞盡腦汁,作過許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實“身份”,至今仍為不解之謎。沒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發後潛伏在何處,也沒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規模爆發時,第一個受害者是從哪裏感染到這種病毒的。(估計是從末世中行走這本書感染的吧)
“埃博拉”病毒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感染這種病毒,沒有疫苗注射,也沒有其他治療方法,實際上幾近自己給自己判了死刑。用一位醫生的話來說,感染上“埃博拉”的人會在你麵前“融化”掉。(挺殘忍的,有沒有看過X戰警,我記得裏麵有個人就是感染了某種病毒,慢慢的融化掉了,最後變成個水袋崩碎了。)
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經感染的病人完全隔離開來。(類似於非典,流感之類的急性傳染性疾病。)
病毒分型編輯央視紀錄片截圖央視紀錄片截圖[5]已確定埃博拉病毒分4個亞型,即埃博拉-紮伊爾型(EBO-Zaire)、埃博拉-蘇丹型(EBO-Sudan)、埃博拉-萊斯頓型(EBO-R)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不同亞型具有不同的特性,EBO-Z和EBO-S對人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EBO-R對人類不致病,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具有致死性作用;
科特瓦迪對人類有明顯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致死,對黑猩猩的致死率很高,有利必有弊,你懂的。
2009年7月9日,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報道,在菲律賓一些農場的豬身上鑒別出一種名為reston的埃博拉病毒(EBO-R)此但與其他類型的埃博拉病毒不同,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對人造成威脅。
類似於豬流感,有對人體無害的,有對人體致命的,反正中國大陸上應該還沒有埃博拉病毒,倒是豬流感不少,誰讓眾人喜歡吃豬肉呢,而且外國的科學家還說我們吃豬肉影響大氣溫呢。
紮伊爾型
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紮伊爾埃博拉毒有高達90%的致死率,在流行地區死亡率1976年為88%、1977年為100%、1994年為59%、1995年為81%、1996年為73%、2001年至2002年為80%,2003年則是90%,2007年平均為83%。(幾乎就是百分之百,就算是搶救下來,也隻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1
976年8月26日首次於剛果(金)北邊城鎮爆發,首位個案紀錄為44歲教師MabaloLokela,當時他的高燒被診斷為疑似瘧疾感染。
並且接受奎寧注射治療,這位病人每日回醫院就診觀察,一周後卻惡化為無法控製的嘔吐,帶血腹瀉、頭痛、暈眩伴隨呼吸困難,並開始自口、鼻、直腸等多處開始出血,於9月18日過世,病程僅約2周。
不久之後,更多病患帶著相似的症狀就醫,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疲倦、惡心、暈眩等。這些常發展成帶血腹瀉、嚴重嘔吐和多發性出血,初期傳染可能肇因於重複使用用過卻未消毒之針筒。
後續傳染主要則是照顧病患時,在沒有適當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受到病毒侵襲或傳統埋葬前置作業的清洗過程。(學生們別再氣老師了)
蘇丹型
蘇丹埃博拉病毒在1976年首次在蘇丹棉花廠工人身上被發現。研究人員指出,這名工人應該是在工廠中或附近接觸到到帶原生物宿主,但在檢測過工廠附近的動物及昆蟲後仍一無所獲,帶原宿主至今仍是未知。
第二個病例是一位住在蘇丹的夜店負責人,當地醫院用盡所有的方法治療他都沒有效果,最後還是宣告不治。醫護人員在治療時並沒有適當的防護措施,導致病毒傳遍醫院發生大爆發。
最近的爆發發生於2004年5月。2004年5月,蘇丹Yambio縣回報20個病例,並有五人死亡。疾病管製局在幾天後確認這些病例為蘇丹埃博拉,鄰近國家例如烏幹達、剛果皆增加邊界的守衛,以控製疫情。1976年蘇丹埃博拉的平均死亡率為53%,1979年為68%,2000年至2001年間為53%,平均死亡率為53.76%。
雷斯頓型
1989年11月首次在一群由菲律賓進口至美國維珍尼亞州雷斯頓的食蟹猴(Macacafascicularis)身上發現。此一病毒對猴子有很高的致死率,但對人類並沒有致命性。
1990年2月,雷斯頓埃博拉病毒再次在雷斯頓、德州及菲律賓爆發。
1992年及1996年,更多病例在意大利托斯卡納和德州發現。所有感染的猴隻出現與猿猴出血熱類似的症狀。在這兩次爆發中,沒有任何人類受到感染。
科特迪瓦型
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這個品種首先在科特迪瓦的塔伊國家公園中被發現。
在1994年11月1日,二隻黑猩猩屍體在森林裏被發現。檢驗人員發現在心髒中的血液是棕色的且已液化(通常屍體中的血液在死亡十幾小時之後就應該完全凝固),內髒外觀並沒有明顯痕跡,肺中充滿血液。從黑猩猩身上采取到的組織顯示。
此病毒與蘇丹埃博拉及1976年爆發的紮伊爾埃博拉十分相似。
1994年後,更多死亡的黑猩猩被發現,科學家用許多方法對病毒進行檢測。感染的來源被認為是一隻被黑猩猩捕食且帶有病毒的疣猴。
執行屍體檢驗的其中一位科學家感染了病毒。她出現了類似登革熱的症狀並在一星期後被送到瑞士治療。兩個星期後出院,在感染病毒之後的第六個星期完全康複。
變異新型
美國國家傳染病和過敏病研究所的美國科學家彼得博士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埃博拉病毒發生了變異,變得比之前更容易傳播而引起的感染。[8]
5傳播途徑編輯敏感細胞
綠猴腎細胞(Vero)、地鼠腎細胞(BHK)、人胚肺纖維母細胞等均可用培養EBV。病毒感染細胞後7h,培養物中可檢測(此處省略一百萬個字。)7~8天後細胞變圓、皺縮,染色後可見細胞內病毒包含體。
傳播方法
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各種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普遍易感,經腸道、非胃腸道或鼻內途徑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後2~5天出現高熱,6~9天死亡。
發病後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豚鼠、倉鼠、乳鼠較為敏感,腹腔、靜脈、皮內或鼻內途徑接種均可引起感染。
成年小鼠和雞胚不敏感。人群普遍易感,無論其年齡和性別。
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熱病人、感染動物密切接觸的人員如醫務人員、檢驗人員、在埃博拉流行現場的工作人員等。
專家們在研究中發現,“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熱性,但在60攝氏度的條件下60分鍾將被殺死。病毒主要存在於病人的體液、血液中,因此對病人使用過的注射器、針頭、各種穿刺針、插管等,均應徹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壓蒸氣消毒。
埃博拉病毒還可能經過空氣傳播。實驗人員將恒河猴的頭部露出籠外,讓其吸入直徑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氣霧,猴子4~5天後發病。
每天與病猴密切接觸的6個工作人員的血清發現該病毒抗體陽性,其中5人沒有受過外傷,也無注射史,因此認為可通過飛沫傳播。
病毒可透過與患者體液直接接觸,或與患者皮膚、黏膜等接觸而傳染。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隻有5至10天。
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雖然猴子間的空氣傳染在實驗室中已被證實,但並不能證明人與人之間能夠透過空氣傳播病毒。
美茵嘉護士是空氣傳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員並不確定她是如何接觸到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為醫院的環境,糟糕的公共衛生、隨處棄置的針頭、缺乏負壓病房都對醫護人員造成極大威脅。
因為較好的設備及衛生,在現代化的醫院中,埃博拉病毒幾乎不可能爆發大規模流行。
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在此期接觸病人甚至可能不會受感染。隨著疾病的進展,病人的因腹瀉、嘔吐和出血所排出的體液將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險性。
由於缺乏適當的醫療設備和衛生訓練,疫情的大規模流行往往發生在那些沒有現代化醫院和訓練有素的醫務人員的貧困地區。
許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區正好具有這些特征。在這樣的環境下,控製疾病的僅有措施是:禁止共享針頭,在嚴格消毒情況下也不能重複使用針頭;隔離病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依照嚴格的規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護目鏡和防護服。
所有醫護人員和訪問工作者都應當嚴格執行這些措施。
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10月6日發布公報說,埃博拉病毒不通過空氣傳播,並且未有證據顯示病毒出現變異。
因此一些關於埃博拉病毒可能會變異成可通過空氣傳播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臆測。世衛組織強調說,研究顯示此前所有埃博拉病例都由直接接觸出現症狀的患者所感染。
埃博拉病毒的傳播方式是與患者體液直接密切接觸,其中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嘔吐物感染性最強,在患者的乳汁、尿液、精液中也能發現病毒,唾液與眼淚有一定的傳染風險,不過在患者汗液樣本中從未檢測出完整的活體病毒。
6地區分布編輯暴發過疫情的國家暴發過疫情的國家[10]埃博拉出血熱目前為止主要呈現地方性流行,局限在中非熱帶雨林和東南非洲熱帶大草原。
但已從開始的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擴展到剛果共和國、中非共和國、利比亞、加蓬、尼日利亞、肯尼亞、科特迪瓦、喀麥隆、津巴布韋、烏幹達、埃塞俄比亞以及南非。非洲以外地區偶有病例報道,均屬於輸入性或實驗室意外感染,未發現有埃博拉出血熱流行。
埃博拉病毒僅在個別國家、地區間歇性流行,在時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流行區感染,異地發病:到目前為止,美國、英國、瑞士報道過輸入病例,均為流行區旅行,參與診治病人或參與調查研究人員。沒有流行。
7檢查方法編輯埃博拉病毒是高度危險的病原體,必須在專門的實驗設施內進行病毒的分離與鑒定。
在非洲疫區主要通過檢測埃博拉病毒的特異性IgM和IgG抗體以及檢查病毒抗原或核酸等進行診斷。
病毒特異性抗體的檢查
病人血液中的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在發病後2~9天出現,持續存在到發病後1~6個月。
IgG抗體在發病後6~18天出現,持續存在到發病後2年以上。用基因工程方法製備出的病毒核心蛋白羧基端多肽為抗原,建立的檢測埃博拉病毒IgG抗體的ELISA方法,特異性和敏感性較高。
但對於部分急性期血清中特異性抗體滴度很低的患者,應同時進行病毒抗原或核酸的檢測。
病毒特異性抗原和核酸的檢查
已經證實檢測埃博拉病毒抗原與檢測病毒核酸的一致性幾乎達到100%,敏感度很高。
並且,用放射線射標本並滅活病毒後,再檢測病毒抗原或RNA時,實驗安全性增高,且實驗結果也不受顯著影響。
預防措施編輯疫苗研製
2006年2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負責人加裏·納貝爾稱,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預防致命性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已經通過了最初的人類安全檢測。
其令人充滿希望的跡象表明,這種疫苗能使人類免受此病的感染。
已經有21人接受了早期測試的試驗性疫苗。不過納貝爾提醒說,仍需進行更多的研究以證實這種疫苗是否成功。
納貝爾和研究中心的同事從含有3個埃博拉蛋白質的DNA中研發出疫苗。他們說,這種疫苗能令猴子對埃博拉有免疫力。
疫苗不僅能抑製這種病的傳播,還能保護醫生、護士和動物飼養員,以防患於未然。
2014年8月9日,中國宣布已掌握埃博拉病毒抗體基因,同時具備對埃博拉病毒進行及時檢測的診斷試劑研發能力,這讓世界為之驚喜。